高职院校学生大多“95后”“00 后”,进入大学后,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较为功利,倾向实用,不重视人文素养课程,对操作性专业课程感兴趣,在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意识淡薄
一是体现在高职院校学生本身不愿意参加劳动,如打理个人生活的劳动、班集体的劳动活动。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中小学重文化分数轻素质劳动、社会氛围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二是体现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平时不努力学习,考试期望作弊,不劳而获。三是体现在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如随地乱扔垃圾等不良习惯。四是体现在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很多同学在就业找工作时倾向找在办公室工作的低新岗位,也不愿意找下车间、下基层的高薪岗位。五是劳动热情不够持久,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可能一段时间对劳动很有干劲,但要长期坚持下去就要打折扣了。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劳动教育机制不完善
一是高职院校不够重视劳动教育。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专业技能课程,轻劳动品质培养的普遍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有些教师也认为劳动课程可有可无。二是对高职学生劳动教育内容单一,没有形成系统的劳动教育内容。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可能涉及学生志愿服务、专业顶岗实习等方面的内容,但内容不够完整,不够系统。据对12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71.9%的学生对劳动教育并没有对学生起到积极作用;51.1%的学生觉得目前的劳动教育内容单一;80%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很有必要。三是在学生评价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将劳动素质纳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中。四是学校劳动教育方法不科学,目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以完成任务为目标,鲜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甚至有些高校把劳动当作了惩罚学生的手段,这就很容易形成学生对劳动的逆反心理。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营造劳动教育氛围不足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强学院内涵建设、提升学院文化品位,营造有利师生成长的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存在着粗放型的特点,校园建筑壮丽,但校园文化内涵缺乏创新,有关劳动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缺乏完整的系统的规划,学生难以对校园文化产生认同感,也难以在全校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