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师负面形象的成因分析
 
更新日期:2019-11-27   来源:教育探索   浏览次数:22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传统的高校教师形象与自媒体环境中的形象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有自媒体管理不严、高校管理不到位、教师自身素质良莠不齐、媒体正面宣传不足等多方面原

 
传统的高校教师形象与自媒体环境中的形象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有自媒体管理不严、高校管理不到位、教师自身素质良莠不齐、媒体正面宣传不足等多方面原因。
(一)自媒体管理不严
一方面,网络自媒体本身拥有发布信息简易、隐蔽,信息传播快捷、影响范围深远等特点。同时,在自媒体环境中,网络本身欠缺有效分辨事实与虚假的调控机制。因此,某些未经核实的报道或者极端言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网上“野蛮生长”。另一方面,不少自媒体帐号开设在微信微博平台,同时也开设在当下较为流行、受众面较广的百搜狐、百度、今日头条等平台。而这些自媒体平台或多或少都存在主体责任缺失,疏于管理等问题,致使单一、片面的信息在网络上得到疯狂传播,造成种种乱象。
(二)政府的有效监管滞后
早在2010年初,新浪微博推出API开放平台,2014年3月,微博月活跃用户已达1.438亿,日活跃用户多达6660万。2012年8月中旬,微信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截至2015年7月底, 微信月活跃用户数已接近4亿;微信公众帐号总数580万个,且每日以1.5万个在递增。自媒体发展如此迅猛,而反观政府的网络监管体系,可以发现,多年来,政府网络信息监管存在着职责不清晰、监管范围不明确等问题,相关部门互相推诿、扯皮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给各种不良信息有了可乘之机。面对自媒体层出不穷的不良信息,相关部门往往采用回应式、被动式的监管方式,屏蔽、删除或者使用正面内容以期覆盖不良信息。一直到2016年11月,国家才正式出台《网络安全法》。此后又分别于2017年6月、10月出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用户公众帐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规性文件,对具有媒体属性和可对公众发布信息的贴吧及平台作了明确规定。自媒体管理虽然已经纳入法治化轨道,但因为这些法律法规出台时间相较于自媒体多年的“野蛮、无序”发展,显得有点“姗姗来迟”。
(三)公众信息鉴别力不足,认识存在偏差
自媒体信息报道多采用非实名,不具备新闻素养的公众在阅读信息时,无从知晓信息的来源,无法鉴别其真伪。而高校教师形象在公众传统思维中一直都被赋予了较高的期望值。在公众眼里,高校教师是不同于平常人的,一旦犯错,人们就认为后果比普通人群更严重,更“不可饶恕”。所以,一有教师的负面报道,负面影响就会被不断放大。公众通过各种讽刺性的、暴怒的语言加于评论,又促使负面信息的影响力滚雪球般增长。
(四)高校教师素质良莠不齐
网络自媒体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事件的反映与呈现。不可否认,自媒体平台时有高校教师的负面新闻出现,与这一群体存在一些害群之马不无关系。近年来,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个别高校教师身在其位,不谋其职,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各种负面新闻、花边新闻频发,与公众心目中的高校教师美好形象差之千里,由此也成为公众对这一群体贴污名标签的最主要原因。自媒体平台的传播尽管有刻意夸大事实的成分,但不得承认,夸大事实的前提是确有其事。
(五)舆论媒体对高校教师的正面宣传不足
为了取悦公众的猎奇心理,自媒体平台对高校教师的正面报道可谓少之又少,反倒是负面报道层出不穷。只要涉及高校,涉及教师,在尚未查清事实的情况下,无论是不是老师的责任,或者老师应付责任多少,舆论总是一窝蜂地跟着报道,而且报道方向总是一边倒,最后牺牲的都是老师,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正是这个道理。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师负面形象的成因分析

下一篇: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师负面形象的成因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