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社会而言,可以从公民整体的婚恋观培育出发,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加强社会治理和监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净化社会风气,发展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力量,科学地对待西方社会思潮和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改变;就家庭而言,可以在爱情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婚姻关系的稳定性,提高家庭的幸福指数,家庭成员之间要平等且相互尊重,通过沟通和交流达到彼此间的换位思考,通过分享和融合培养开放性思维;就学校而言,可以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等。
(一)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注重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在以往的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尤其是关于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的教育都是重中之重。高校作为大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最后过渡,应当更多地引导学生将基础理论与客观现实相结合,以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论应当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被加以强调。此外,高校应当普遍开展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真正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之一,不是仅仅穿插在教科书的某些无关紧要的章节,而是设立专门针对于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相关课程或课时,落实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并对教育成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与调研,为今后开展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更系统地认识和把握大学生婚恋观的相关问题。
(二)创建家庭、学校、社会多方互动培育模式
“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健全社会、学校与家庭三位一体的婚恋教育联动机制。”社会应当提高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重视度,加强对文化宣传教育部门相关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建议在政府相关部门、高校、家庭之间构建互动平台,使三方之间构成互相合作、互相监督、互相指导的教育链条,合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使整个高校教育系统在第一时间把握大学生的教育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大学生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工作落到实处,优化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发展。
(三)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介,不断创新培育形式
应当用科学的态度网络的双刃剑作用,一方面,应当让大学生看到网络信息现象背后所暗含的社会本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应对网络的海量信息,提高其查找信息、鉴别信息、筛选信息、过滤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对网络中不良信息进行抵制和批判的同时,也应当利用虚拟社会的技术和形式主动发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促进主流文化的传播。网络空间中的“垃圾”信息需要净化,同时,也需要用先进文化和科学理论去优化,把“信息回收站”变为“信息百宝箱”,开创思想新阵地和教育新领地。
(四)规范和落实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和素质拓展服务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一直是高校建设的一项重点,这里是从大学生婚恋教育为出发点,对此再次加以强调。规范和落实大学生心理咨询和素质拓展服务,包括规范大学生婚恋类的联谊和培训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在现阶段,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婚恋类联谊或培训活动多是由高校学生自发组织的,包括微信群、QQ群、贴吧、社团等,当然,也有个别学校或社会机构偶尔会组织,但都不够正规和专业,活动效果也差强人意,尤其是社会机构组织的,一般都是以宣传品牌、吸引学生为目的,不仅没有帮助大学生解决婚恋问题,反而会给大学生造成误导和伤害。婚恋不是游戏,必须要由正规正式的机构负责组织和监督,有专业人员带领和指导,又相对完善的安全保障和应激措施,最好还能够有丰富的相关经验,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够在参与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引导和帮助,也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改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