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关于模仿学习的研究
 
更新日期:2019-11-27   来源:教育探索   浏览次数:17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国外关于模仿学习的研究1.刺激-反应模仿学习早期,主要研究模仿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主要研究者有桑代克、巴普洛夫和斯金纳。桑代克应用迷箱方

 
(一)国外关于模仿学习的研究
1.刺激-反应模仿学习
早期,主要研究模仿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主要研究者有桑代克、巴普洛夫和斯金纳。桑代克应用“迷箱”方式对猫开展了实验,他提出了“尝试-错误”理论,即学习为刺激和反应二者之间不断联结的过程。
生理学家巴普洛夫经试验研究狗的唾液分泌,认为其过程是无条件反射,在强化物和刺激物之前取得了联系,使刺激引起行为反应。强调个体在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中习得知识,这就是经典行为主义提出的标准学习理论。
强化理论由斯金纳提出,强化是其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从强化学习上解释人类行为,强化即能够引起个体特定行为反应的事物。
行为主义认为通过一定的操作过程,人类才能习得某种行为,模仿就是不断重复“刺激(S)-反应(R)”这一模式[2],但这种模式单单只是针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学习者的某种行为,但只是简单粗略的描述了模仿学习,没具体完善体系。
2.仿效复制模仿学习
该模式认为模仿学习是个体的一种行为方式,能够有意识地复制他人的行为,目的在于再现或复制榜样的行为,使个体的行为与榜样示范的行为相匹配或一致。
代表者杜威认为其本质为学习者对结构上或情境中相类似的人或事物以同种方式作出反应的一种学习过程。人天生会模仿,这就使得高校学生能按学校要求的固定方式,在个体的行为系统中重做,这种通过照搬或者模仿他人动作本能,其在“实际上是和别人共同使用一些东西”,是“把车子放在马车前面,本末倒置,倒果为因”[3]。
这种模仿学习是一种工具性的复制仿效活动,包括“结局”与“达到结局的手段”,无视具体的情境和时间背景,它要求学习者对仿效对象进行严格的对应模仿行为,是一种二元式的、片面及简单的。虽强调的是在模仿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有意识,而忽视了无意识模仿,且没有意识到树立起榜样和典型事件的重要作用,无法解释没被强化的模仿和延迟模仿。并且,只要求结果而无视了学习者的独立和反思意识,制约了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完全悖了杜威的民主主义,反映了传统教育理念及实践背后“奴仆式”教育的实践逻辑。
3.观察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只是观察榜样的行为,不立即作出直接反应,个体也可以模仿学习,称为“观察学习”。观察和模仿能够习得大部分的社会行为,个体能在观察了榜样的行为及导致的后果之后习得的认知方式。班杜拉对行为主义的观点提出了意见,他认为行为主义强调的个体只有在类似情境中对刺激做出相对应的反应,才能说明习得了该反应,刺激-反应联结理论不能解释当学习者只是观察了他人却获得了新的反应这一模仿现象。“通过观察而学习的能力使人们能够获得较复杂的、有内在统一性的、模式化的整体行为,而毋需通过行为主义设想的那种沉闷的尝试错误逐渐形成这些行为”,因此,观察学习作为个体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能说明某些复杂性的模仿行为,尤其是对于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学习,例如道德行为。
观察学习认为个体的学习的所有行为,都能通过观察和模仿的方式习得。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强化,每个行为都可以被塑造,因而,班杜拉的观察模仿学习理论广泛应用于学校,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道德教育,重视榜样或典型的塑造。学校在道德教育实践中,为引导和方便学生模仿,教育者容易选择过于高、大、全的道德学习榜样。
观察学习理论虽强调了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习得行为,但却忽视了学习者模仿行为的本身也能够作为直接经验。其理论强调学习者观察本身,重视学习缄默性。林崇德认为班杜拉强调学习者应该以观察的方式进行学习[6],注重其必然性和有意识性,忽视了模仿学习的偶然性或无意识性,且未强调个体的意志。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不会理论预设他人的某种行为或心理,例如,当看到有人因做了某事得到了表扬,脑海中会自发代入自己做这件事的情景,也就是说个体已将该行为转化为自身行为。
综上,国外对于模仿学习研究的过程从单一的“刺激-反应”联结到有意识参与,再到社会学习与交往,范围由动作单一重复拓展到复杂的道德领域,都强调学习可以通过模仿获得,学习者能够通过模仿学习获取新的反应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了解和引导学习及生活中的模仿行为实践,达到知行合一,这是在探索模仿学习与学生诚信教育的关系时需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关于模仿学习的研究
国内研究者主要为对于模仿学习的内涵研究,代表者有李旭平和邱关军等。
李旭平的论文《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7]指出学生能通过替代强化或间接经验习得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重视社会及学校环境中的榜样示范对品德的塑造及发展的作用。但过于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忽视了学习者的自主选择性。
邱关军的硕士学位论文《学生模仿论》从人性论入手,对学生模仿的理论进行了概念界定。“学生模仿是一种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模仿学习在习得知识、发展品德和陶冶情感方面有重要作用。他提出了校园文化的塑造、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等可操作性的举措,但都只是浅尝辄止。
国内研究者致力于研究模仿学习的理论及内涵,所谓模仿学习即一种重要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模仿他人动作行为而习得某种认识或行为,并能在类似或同样的情境中再现。研究者普遍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模仿学习开展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和跨学科分析法,值得借鉴。但其主要着眼于模仿学习在道德品质上的作用,没有深入到学习者的诚信品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关于模仿学习的研究

下一篇: 关于模仿学习的研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