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归化和异化理论
 
更新日期:2019-11-27   来源: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浏览次数:22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源自德国著名学者施莱尔马赫(Schleiemacher)的翻译理论。早在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翻译理论方面已卓有建树,其精髓即强调翻译和理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源自德国著名学者施莱尔马赫(Schleiemacher)的翻译理论。早在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翻译理论方面已卓有建树,其精髓即强调翻译和理解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指出,若要传神翻译不同语言,不外乎两种情形:要么使原作者坐稳不动,让读者向其靠拢;要么使读者坐稳不动,让作者向其靠拢。美国学者文奴迪(L. Venuti)根据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语言翻译的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策略。他认为,归化翻译应采用同化手段,遵守当前目的语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尽可能保守地使得目的语符合本土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归化策略要求,在处理语言文化现象时,应尽可能考虑并适应目的语文化需要,从目的语中选取与源语中语义相同或相近的语言结构。曾一度,归化一直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翻译方法,这也使得英美文化很长一段时期在全球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鉴于当时这种文化发展的局限性,文奴迪(L. Venuti)又提出了“异化”翻译策略。“异化追求保留原文语言及文化的特色,以丰富译入语语言及文化,较好地满足译入语读者对译文‘陌生感’的需求。”异化翻译策略实质上尽量摆脱目的语强势文化的束缚,保留并接受源语文化差异,使目的语读者和译者尽可能摆脱强势文化的束缚,置身于源语文化的氛围之中。因此,异化翻译要求译者在翻译原作过程中,尽最大可能保留源语词汇、语法、句式以及文化等特点,并将其引入目的语中,以保留原汁原味的源语文化特质。
由此可见,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既包括语言层面又包括文化层面的内容和意义。表面上看,归化和异化存在一定的对立意见,如何处理源语涉及的文化因素,是产生对立的关键。翻译实践中,译者“要尽可能地将源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同时,译者也是传播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消除隔阂,把源语文化的意义传递给目的语文化的读者。”如果仅采用归化而排斥异化,无疑很难完成“有效传递”这一使命。同样,要使译文达到和原文一样的通顺流畅,译者在使用目的语表达过程中仅仅采用异化而排斥归化策略,也同样无法取得理想效果。因此,翻译过程中,如果一味地依靠某一种策略,势必会过度依赖“归化”或“异化”,则无法保证译文的质量。实际上,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并非相互排斥,而应当是相互融合,兼而有之,以实现各自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必要作用”。归化策略反对把源语文化强加给目的语读者,译者应有效处理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冲突,避免各种情形下的误解。异化策略主张将源语文化移植到目的语文化中,丰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目的语文化,有效促进文化交流。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归化和异化理论

下一篇: 归化和异化理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