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文化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没有语言,文化就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语言正因为能够反映文化才赋予了应有的意义。现代语言翻译愈来愈重视交际理论的运用,愈来愈重视从语言的转换发展到文化的转换,亦即从翻译过渡到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界一致认为,翻译是文化转换的过程,而不像以往那样人们所认为的语言符号的转换。
英语电影名往往具有独特的信息功能和审美价值,英语电影名的翻译多用归化策略,辅以异化策略,力求实现跨文化交际功能。美国电影“Adam’s Rib”引入到国内时,电影名的翻译就采用了归化策略,译为“金屋藏娇”。据《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创造了人类,亚当(Adam)是人类的第一个人,上帝为使亚当免遭孤独,便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作为亚当的妻子。因此,“Adam’s Rib”寓意“人妻”。电影“Adam’s Rib”译作“金屋藏娇”既符合电影主题,又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意识。如果直译为“亚当的肋骨”,则使中国观众或因缺乏宗教文化意识而不知所云。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发行的电影“Spider-Man”描述主人公Peter Parker发挥超能力,严惩邪恶与犯罪的英雄事迹,象征中国传统的侠道精神。所以,“Spider-Man”引入到国内时,译成“蜘蛛侠”,符合我国观众审美意识,也激起了中国观众强烈的观赏欲望。“Waterloo Bridge”译为“魂断蓝桥”堪称英语电影归化翻译的成功力作。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蓝桥会”描述了一对恋人凄美的爱情故事。两主人公从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后逢兵乱而离散。偶然机会两人又久别重逢,互诉衷肠,决定相约蓝桥,一同远走高飞。不料山洪暴发,两人依然坚守信约,殒命蓝桥。而电影“Waterloo Bridge”中男女主人翁最初相识和最后阴阳相隔都在“Waterloo Bridge”。故事中主人翁的境遇与中国传说故事“蓝桥会”中主人翁的境遇极其相似,因此,电影“Waterloo Bridge”译为“魂断蓝桥”,其剧情不用介绍也能深深吸引中国观众了。
美国电影“Lolita”在我国最初被翻译成“洛丽塔”。后来,这部电影另有一个中文译名“一树梨花压海棠”,更为中国观众喜爱。这一译名出自苏轼的一首诗。原文是:“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这原本是苏轼调侃好友张先在八十岁时迎娶十八岁小妾所作的一首诗。梨花指白发老翁,海棠指红颜少妇,形容姣艳欲滴的年轻女子。苏东坡这首诗惟妙惟肖地描述了老夫少妻的情景。电影“Lolita”取《一树梨花压海棠》译名,是借用这句诗的隐喻,结合影片的剧情,完美再现了电影中年长的男主人翁爱上未成年少女的不伦之恋。这一经典译作既巧妙点明电影主题,又诗情画意般重构了原作的文化意象。
翻译英语电影名要求译者尽可能避免中西方文化差距,确保我国观众充分领悟英语电影名称所表达的含义,有效理解英语电影主旨。国内采用归化策略译成汉语名的外国电影,贴近中国观众审美意识,达到了理想效果。如“Bathing Beauty”(出水芙蓉)、“A Walk in the Clouds”(云中漫步)、“Ghost”(人鬼情未了)、“Scent of a Woman”(闻香识女人)、“Roman Holiday”(罗马假日)、“The First Blood”(第一滴血)、“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 “Rain Man”(雨人)等等。
然而,采用异化策略翻译的外国电影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中国观众的视界。“随着两种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将越来越有可能广泛地被运用,最终可能会占上风。但不管怎么发展,归化和异化将永远同时并存,缺一就不成为其翻译。” 上世纪60年代,英国和意大利合拍电影“Romeo and Juliet”引入我国时,影片名的翻译则采用异化翻译策略,译作“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片名自然使中国观众联想到中国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从而激发中国观众探知影片中主人翁命运的欲望。这一异化翻译不仅没有给中国观众带来困惑,而且更有利于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传递和交融。
美国电影“Casablanca”引入国内时,曾被译为“北非谍影”,显然采用了高度归化的翻译策略,但中国观众对此关注度并不高,后多用异化电影名“卡萨布兰卡”,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随着电影情节的流传,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记住了电影里的摩洛哥城市“Casablanca”, 而逐渐淡忘“北非谍影”了。采用异化策略,译作“卡萨布兰卡”,完美保存了原片名的异域风情,重构了影片关联的文化意象。这种异化翻译策略接受了源语文化气息,把中国观众带入异域文化氛围,同时也给中国观众带来了莫大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