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融合、互通、重构——创新与责任
 
更新日期:2019-11-28   来源:艺术工作(原美苑)   浏览次数:21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什么是当代艺术,这个问题一定要放在20世纪各种各样的艺术运动的总结和批评后面来讲当代艺术不再向20世纪的其它艺术流派那样寻求和标榜自己,它不是单

 
什么是当代艺术,这个问题一定要放在20世纪各种各样的艺术运动的总结和批评后面来讲’当代艺术不再向20世纪的其它艺术流派那样寻求和标榜自己,它不是单一主义,因为它本身的界限就是模棱两可,那么中国当代艺术家对中国当下社会与文化的自由表达,无论是水墨、油画、综合材料,还是影像、装置,对当下中国的思考与感悟,就都是当代艺术。但中国的当代艺术并非是建立在自己的艺术生态上面的因为各种历史原因中国并不具备发生当代艺术的土壤,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的国门打开,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开始传入中国,西方的文学、哲学、美学、电影、音乐甚至是商业模式,都对中国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它犹如一面镜子,鲜明的照亮了我们身影。中国的艺术家受此影响并对历史进行反思,积极借鉴西方现代艺术形式,进行了探索性的当代艺术创作。文化艺术的传播是相互的西方当代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很快也得到了西方的关注。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了国际舞台,在国际舞台的灯光照耀下,中国当代艺术家更加分明的看见自己的身份和形象,开始探讨当代艺术民族身份的问题,在艺术形式上也开始自觉的强调差异和本土观念,当代艺术从此不断深化和成熟。
在艺术理论的沉淀和归纳总结中,出现了不同于西方理论的断裂和再造,传统美学中的平和、虚静、情同身受、难以言说的审美境界也作为一把标尺,成为了衡量和考察其在当代艺术作品中思想内涵和物化形式,并在艺术媒介、形式与过程上对语言、意象、韵味、观念、境界上进行把握。比如“意境”这个词,本身是古典美学的术语,经过现当代以来新的艺术手法和媒介的推广,意境这个词的内涵如今竟有了断裂的危机,虽然很多范畴在现当代艺术中被再次重构,但当代艺术家仍然怀有传统艺术和传统美学的文脉并未因为时代环境的再次变迁或者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而改变。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一直保留了这一古老的基因’另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前的前现代社会性质以及我们强大而又独特的艺术生态导致了我们的当代艺术生态必须要受到传统美学和文脉的扶持。这也在全球化语境的冲击下,中国当代艺术摆脱对西方的盲目追随,建立具有自己的独立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的必然选择和依托,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能以富于创造力的“程序”进行艺术创作,使其演变出独特的造型艺术形式的根基。“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价值体现,是中国当代艺术不可回避的精神立足点,也是材料语言自身特性适合体现的。而以绘画语言重述传统思维而营造的当下语境的意境本身就是当代的。
当代艺术不标榜主义,看似毫无“规范”可以任意的“偏离”但中国当代艺术的深度却是要在中国传统美学和文脉里挖掘。80年代以来,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出现了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当代艺术语言符号的思潮,这一思潮早期是传统图示的直接借用,后期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抽取、象征、反讽或者隐喻的再利用。以此为途径挖掘当代艺术中的隐或显的中国图示、元素、观念,同时探索绘画语言重构后的作品意境,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代艺术的审美。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是“造境”,是策展范迪安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艺术语境而对中国传统批评语汇创造性的发掘,该词可以看成是对当代艺术的一种解码方式,批评家认为是“整合了语言学与社会学,传统与现代”,将传统山水画和园林美学向“空间——人——物”转化的文化象征。东施效颦从来都是受人耻笑的,结合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艺术生态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
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绘画进行解构与重构,融合中西方艺术语言,将传统艺术进行创新,是今天的青年艺术家的责任,更是上海这个多元大都市“新青年”艺术家的责任,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强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融合、互通、重构——创新与责任

下一篇: 融合、互通、重构——创新与责任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