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谣言产生原因的分析
1.1传播者恶意编造
这是一种最为传统的谣言,造谣者处于对被造谣对象或事件的恶意,肆意捏造不实信息以抹黑、报复某人或某个群体。“乐清男孩走失”事件就属于传播者恶意编造而成的——尽管编造者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这个谣言会有这么大的能量,造成了如此巨大的不良影响。
1.2消息闭塞引发错误猜测
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人们难以获得具体准确的消息,真实消息传播速度较慢,而人们无法了解信息,便会产生信息缺失和闭塞的恐慌及不安情绪,在盲目的猜测中产生谣言,并不知不觉地广泛传播。
1.3 反社会发泄式造谣
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贫富差距等原因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心理上的问题:不平衡,焦虑,压力,孤独等种种因素诱发心理疾病的产生,甚至导致心理扭曲及变态。这类人群极有可能出于对社会的仇视,编造不实信息,以此扰乱社会秩序。
2. 为何有人传播谣言
谣言之所以被人们传播是因为谣言大多都具有迷惑性和可信度。这种可信度导致了有些人对某些谣言深信不疑,甚至奉为圭臬,让谣言指导自己的生产生活,这种谣言的危害性也是最大的。
有些人传播谣言是为了赚取一定的“社交货币”。“社交货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谈资,一种认同感与联系感的符号。人们通过传播和分享这种特殊的话题---“谣言”,来提升自己的社交地位,寻求群体的认同感,也显得自己很“懂行”,很博学。中老年人很喜欢在家庭群里面转发谣言,这种谣言大都关乎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饮食,他们传播谣言一则可能是因为缺乏足够的生物学常识和判断力,二则是为了凸显自己在家庭里长辈的地位,赚取一定的“社交货币”彰显自己的存在(喻国明2018)。传播谣言有时也是为了显示自己所谓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情操。这种“低级红,高级黑”的做法弊端有时会超过其他几种谣言,因为这种谣言会道德绑架别人,使人不知不觉加入到传播谣言的行列中去。我们经常在网络上看到这样的话语“不转不是中国人”“xx很危险,赶紧让大家看到”。这种话语是一种命令和催促,人们很容易被话语中表面上呈现的道德感与正义感所裹挟。这对谣言的快速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为何有人相信谣言
谣言之所以被人相信,是因为谣言本身就又可信的成分在里面。谣言的话语大都捕风捉影,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根据下面的谣言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到一定模糊性会增强谣言的可信度。再加上某些谣言事关我们的生活和健康,让人产生了“信总比不信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念。人们一旦有了这种观念,就会丧失对深挖科学原理和真相的需求,甚至即使有科学事实摆在眼前也不愿意去相信。
熟人传播的谣言更加加强了谣言的可信度。谣言的感染者会向他们的圈子内传播谣言,人们对谣言进行反应(Robert H. Knapp1944)。只要有人对谣言表达认同,那么其他人非常可能就会因为一定的从众心理和同伴压力降低谣言的敏感度并继续转发,这样谣言扩大了它的影响力和可信度。
当然有时人们相信谣言不只是受到熟人的影响,也是受到某些网络大V的影响。网络大V利用所谓的“羊群效应”,利用人们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只会盲目的随大流行动进行谣言的传播。这些所谓的意见领袖的言论,通过水军热捧和网站的炒作造成了多数人意见的假象,驱使网民逐渐放弃独立思考的能力。谣言的热炒和畸变让参加传谣的人对谣言更加深信不疑(吴新2016)。有些人传播谣言不一定是因为谣言在客观上的欺骗性和迷惑性,而是在主观上愿意相信谣言。大家都倾向于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能满足我们潜在的担心和关注。在听说自己曾经想到过的事情被“证实”了,人们就会更加的固执己见,相信谣言((法)让-诺埃尔·卡普费雷2008.1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