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产品是传播的内容,属于精神产品,具有商品属性,宣传属性和公共属性,其特定的表达形式将随着传播活动的进步而变化。在后工业时代,消费文化盛行,媒介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而存在,是媒介产品市场的价值所在,认可度取决于受众的选择。电视台肩负着启迪人心、启迪心灵的神圣社会责任。电视台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媒介,每天都在向观众传递着可以模仿和学习的社会或群体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准则,生产着被社会广泛认可的文化内容。然而现代社会,媒介手段的竞争空前激烈,进入了“战国时代”。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电视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作为专业的节目制作渠道和成长环境堪忧的媒体,电视台可谓压力巨大。在新媒体不断的冲击下,电视台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收支相抵的资金短缺
电视一直被归类为高技术、重设备、高投资、高消耗的事业,建立一个电视台需要维护其运营、基础设施的成本。维护日常运营,除了各种正常的办公成本、节目制作成本、信号传输成本、设备购置和其维护成本等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面对资金短缺和政府投资的严重短缺,电视台似乎只能依靠广告来生存。然而,广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视节目质量不理想,使得电视台的广告价格越来越没有竞争力。在广告收入有限的基础上进行再投资,似乎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此,单一的融资渠道、资金短缺、入不敷出成为制约电视台发展的瓶颈。缺乏资金,技术条件、人员素质无法跟上,节目质量无法保证,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电视台始终难以完成原有积累。
(二)设备落后、条件简单
与其他行业相比,电视台是一个投资大、设备重、技术含量高的单位。小型到耳机、麦克风、提词器、冷光源、热光源、摄像机、暗访设备、编辑机、演播室、录音室、转播卫星车、塔台、卫星转发器等,都需要高投入,并经常需要对电视设备及相关基础设施进行快速升级。技术和设备的落后直接影响着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
(三)队伍素质无法满足专业化要求
电视是现代高新技术的结晶,电视台是一个分工细致、专业化较强的综合系统,记者、摄像师、播音员、主持人、导演、策划、编辑、灯光、音响、化妆、技术制作、舞美设计、动画制作、录音合成、节目分析、市场调查、广告营销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没有正规的专业技术团队分工合作,同心协力,仅靠身兼数职、角色客串,是不可能制作出精良的电视节目的。
(四)管理模式不健全
长期以来多数电视台实行的都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运作模式。随着传媒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地方电视台迅速发展的瓶颈。实践证明,在“事业单位”中实行“企业化管理”存在着诸多弊端。首先,责权不够明晰,管理错位、越位、缺位同时并存。管理职责不够细化完善,管理依据中禁止性的规定多,保障、促进发展的规范少。其次,成本核算意识淡薄。然后,部分电视台的监管主要采取播前防范、播中监看和播后评议的程序框架,这一措施有效地杜绝了许多重大政治事故的发生。但是,由于节目繁多,播中监看这种方式对节目内容的监管力度仍显不够,对播出节目标准的制定也不完备。随意违规插播广告、飞走字幕、节目切换延时、黑屏、音画错位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了频道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
(五)“制播合一”导致节目资源匮乏
多数电视台节目资源匮乏,市场竞争力差,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传统的生产与播出是通过“产播一体化”的自产自销运作机制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机制是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和行政管理手段在地方电视台领域的缩影。“制播合一”使得电视台陷入了节目投入严重不足,无法吸引足够的市场兴趣,无法吸收足够的广告收益,无法抵消如此恶性循环的生产成本。由于节目资源的缺乏,许多电视台播出了大量重复、低成本、低质量的节目,严重阻碍了节目的播出和电视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若不实行制播分离,通过社会化的大规模生产合作,整合和依托巨大成熟的市场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单位投入报酬率。而是继续沿袭“制播合一”的运行机制,纯粹依靠自身有限的人力、资金、技术、单打独斗根本无法抵御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和观众专业化、多方位的收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