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工业技术 » 正文
勇于开拓、居安思危的生存观
 
更新日期:2019-12-02   来源:东南学术   浏览次数:76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生存问题是贯穿客家迁移历史的重要内容。公元4世纪,西晋永嘉之乱拉开了中原汉族持续数百年的南迁序幕,其中经江西赣州辗转进入闽西的这一支中原移民

 
生存问题是贯穿客家迁移历史的重要内容。公元4世纪,西晋永嘉之乱拉开了中原汉族持续数百年的南迁序幕,其中经江西赣州辗转进入闽西的这一支中原移民则发展成为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客家作为一个汉族民系,通常被认为形成于宋代,而赣南则是孕育客家民系的摇篮地。自隋唐时期开始的客家先民南迁的线路中,赣南是一个重要的大本营和中转站。客家人构成一个独特民系的许多特征,如举族南迁、武装移徙、聚族而居、耕战结合、家学相传、保守祖宗语言等种种人文事象,大多在东晋至唐末客家先民南迁赣南时已经出现了。据谢重光先生的研究,赣南大部分地区保留下来的宋末以前迁入的姓氏很少,而闽西各地则保存有大量的入居已七八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姓氏。在闽西的宁化,南宋以前迁入的姓氏达66姓,占现在所知有文字说明迁入时间的88个姓中的70%之多。闽西各县都有不少南宋以前迁入,繁衍已达二十几代以上的姓族。客家先民们移殖赣南后,大多不久又再迁走,到了闽西后,却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就此扎下根来,这与先民们在心理上感到不安全显然是有重大关系的。客家人迁入的地区,往往是较为偏僻的蛮荒地带,除了毒蛇猛兽之外,寇贼横行,而作为外来人口为了争夺土地与水源,往往会与当地的原住族群产生激烈的冲突。此外,自明代中期开始,客家人饱受倭寇与山中贼匪的危害。为了保障个体生存,谋求宗族发展,兴修大型的堡垒式建筑成为客家人必然的选择,“民间团筑土围土楼日众”,“或遏贼所必由,或守贼所必据,其建立防守大抵出于民为”,“嘉靖季年,倭寇充斥,村落之民多以寨坚人强得免者”。为保障家人与宗族的安全,客家人清醒地意识到,在动荡的时代必须要居安思危,早作谋划,“(建)楼以防变,非必变而始楼也。国家筑城凿池,设兵守之,无非为保民保邦计。而乡村之远于城者,则有土堡楼寨。凡以守乡里,保宗族,亦即所以翼国也。”这些大型堡垒式建筑在赣南被称为“围屋”,在闽西被称为“土楼”,到了粤东地区被称为“围龙屋”,由于其体量的巨大,即使倾家族之人力财力,还需数年乃至十数年,在一两代人持续地努力下方能最终完成。如:赣南的燕翼围于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修建,历时27年方始竣工;福建华安的二宜楼始建于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历时30年,至三十四年(公元1770年)才最终建成;号称“土楼之王” 的永定承启楼,从明代崇祯年间破土奠基,到清代康熙48年(公元1709年)竣工,江氏家族三代人经过81年的努力奋斗才终于建成。正是由于客家人以人为本、居安思危的生存观的影响,他们才会数十年如一日地营造这样巨大的建筑工程。围屋、土楼在荒年时可用作粮仓,战乱时可作为武库,客家人方能在恶劣的环境中保障个人的安全,宗族得以延续。客家的这类堡垒式的民居建筑自然成为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风水观念也是客家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的风水观念发源于中原,并且在秦汉及此前就被较广泛地运用于实践,到魏晋时期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将之带入江西与福建,此后,江西的“形式派”与福建的“理气派”成为我国风水观念的两大主要流派。究其原因,这与客家先民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希望能重建家园、安居乐业的需求相关。风水的诸多主张正好满足了客家先民们的这种生存心理,而传统的风水观念又在客家人迁入的地区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与发展。事实上风水观念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知识体系,在选择宜居环境,加强自身改造自然的信心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受风水观念的影响,客家地区的传统建筑一般都修筑在靠山、近水、向阳的盆地上,且对水流极为重视。而在我国古代的农耕社会中,有河流冲积之处,土地自然肥沃;有水源的保障,土地才能旱涝保收;农业丰收才是经济发展、人口繁衍的基础。这样的风水格局体现出我国古人对居住环境与水资源之间的一种朴素的理解与表达。
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大多依山而建,前有半月池、后有围龙、化胎、五行石与各种形制的山墙等风水物。正如吴卫光先生所言,“在精神的层面上,围龙屋则更多依赖于建筑中功能性和非功能性的构件,如风水、五行石、化胎、围龙和堂屋来实现客家人的神灵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精神需求以及泽被自身及子孙、宗族兴旺发达等愿望。当然,后者还更多地从可视化的建筑装饰图像中反映出来,在归纳围龙屋装饰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围龙屋的装饰构成往往通过谐音、类比、同构以及一些故事情节等方式,在屋脊、山墙、槅扇、水塘、柱式等建筑构件以及其他可能出现的地方组合出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实现其纳吉祈福的愿望。《宅经》云:“ 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客家的风水观念有一部分是源于古代中原地区先民对居住地环境选择上的经验累积,更多的是一种对安居乐业、平安吉祥的祈愿,并通过“建筑对物质环境的控制,来实现内心的社会和宗教环境——那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理想家园”。事实上,在科技与医学并不发达的古代,这种通过各种人为努力去改造自然、化解不祥的风水观念,极大地支持并鼓舞了客家人自强不息、开疆拓土的创业信念。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勇于开拓、居安思危的生存观

下一篇: 勇于开拓、居安思危的生存观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