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确学科发展的目标
依据国家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学科、专业目录》,学科体系结构通常是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学科方向这样从大到小的次序构成。地方高校通常都是按照这一次序来选择少数几个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科“优先支持,重点发展”,以跻身于一流学科之列,就地方高校学科发展现状及学科自身维度而言,这一发展目标并无不妥,但是,地方高校有一个使命——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在学科建设中无法被忽视,所以地方高校学科发展目标应该是在促进“学科内在发展的同时兼顾学科发展的外在逻辑,即努力观照和回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本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现实合理需求。”
2、加快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优化学科队伍结构
一般而言,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必然是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典型标志,也是最活跃、最关键的学科要素。[3]而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地方高校而言,人才尤其是高水平的人才尤显重要,这一问题的解决,通常借助于两条腿——“引进”与“培养”,无论外部引进还是内部培养,对于优化学科队伍结构作用巨大,而无论是从外部引进还是内部遴选与培养,其方式方法的选择都是学科治理的本义,即都应该纳入学科核心人事决策的范围,取得学科核心成员群体的共识,之后经由学科决策机制做出决策,交由具体学院执行。
3、促进学科资源配置的制度化、提升学科团队的凝聚力
科学合理的学科治理,通常情况下其决策模式是基于学术民主的委员会式的决策,而非传统的行政系列的“自上而下”的决策,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资源配置决策,必然结果就是高校中的所谓双肩挑人员“一言堂”、“一家独大”,而普通的本学科教师参与意愿极低,学科资源配置带有很强的“个人化”色彩。科学合理的学科治理,在学科资源配置权方面,真正赋予学术委员会,通过行会式的学术治理机制,凸显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成员的作用,学科资源配置“制度化”色彩浓厚。学科资源的“制度化”,不但可以优化学科资源的配置,对于发挥学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进而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有着积极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