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更新日期:2019-12-04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浏览次数:23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本研究通过对学生、教师以及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做的调查和访谈,了解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校内外产教融合的条件及教学管

 
本研究通过对学生、教师以及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做的调查和访谈,了解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校内外产教融合的条件及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各方面的资料,反映出学生、教师、企业管理者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都有着较高的期望,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却存在者很多问题。
1.产教融合认知差异,缺乏专业教育目标
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应具体明确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及职业道德素质,不能只是笼统的概括提及。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要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达到什么样的技能水平,可能将从事于什么样的岗位,在对这些产教融合目的的认知上,教师们都知道很重要,但是每个教师对产教融合的理解各有差异,不能达到系统的、整体的和统一的认识,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教学样板。同时,没有具体、针对性的产教融合计划,不利于教师产教融合的开展,往往流于形式,在实践课程结束后,实践效果不佳,学生还是不会操作。还有,就是缺乏岗位目标,学生不知道自己通过这种实践锻炼,到底能干什么,所以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较弱。比如: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培训、薪酬和绩效等职能,企业中均有对应的岗位,但是在产教融合育人中没有明确的内容及要求。
2.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教学过程,会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些差异,但是目前缺乏有效的制度来激励和保障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旨在通过学校教育中渗透进与该专业相关的能力培养,通过与相关的产业配套合作,达到专业培养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过程。这就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就需要提高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改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充分施展教学技能,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是对于这种课堂教学的创新、改革,高校尚无明确的评价和考核机制,教师的积极性不,是否优化课堂较大程度上依赖教师本身。同时,学校鼓励教师深入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挂职等,充分锻炼教师自身的素质,横向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但是依然缺少较为有效的制度激励。其次,对于学生专业课程成绩的考核怎么评价,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工作分析与工作评价实践》课程中,当注重能力和技能的训练时,会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的课程考试存在差异,这种能力和技能的考核是教研室统一沟通后来进行考核,还是任课教师自行在课堂进行考核,如果一组考核会有搭便车现象,如果一对一考核会存在时间限制的问题,如何有效设计这类实践性课程的课时、授课内容和考核方式也需要一些制度和政策上的指导。
3.缺乏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
目前,有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学生技能训练方式单一,技能训练考核趋于形式化、缺乏与校外企业、行业协会的深度合作。比如在《组织与工作设计》考核中,对于岗位的设计,学生普遍停留在理论层面,在课堂中通过案例的分析也都是静态的,学生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动态的岗位设计过程,即便学生知道访谈法,也知道如何访谈,没有实地的参与到企业通过访谈收集岗位信息的过程,都是纸上谈兵,有的学生觉得很简单,就是与人交流获取信息的事情,我来问他来回答就行了。但是如果对方不配合呢?如何有效的获取访谈信息?访谈中的意外如何处理等等,对于企业实际访谈中的意外情况,学生应变能力的实地训练较少,一个技能没有一个动态经历的过程,就只是在脑海中运行一遍,这种技能掌握的效果就会打折扣。而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中,又需要应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让学生能够在企业中进行实际的锻炼显得非常重要。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下一篇: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