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开展“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体系探索的现实意义
 
更新日期:2019-12-04   来源:高教探索   浏览次数:129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课程的有效性,指教育活动对其预设目标的实现程度。对课程思政有效性进行评价,就是对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现实或潜在的价值判断。(一)、促

 
课程的有效性,指教育活动对其预设目标的实现程度。对“课程思政”有效性进行评价,就是对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现实或潜在的价值判断。
(一)、促进理论研究创新
近年来,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积极探索,形成了代表性的课程,特别是以上海各高校率先实施和总结的“上海经验”成为引领国内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旗手。高德毅、邱伟光、陆道坤、梁暹等学者从不同层面论述了课程思政化和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内涵、构成,对实施路径、逻辑关系等进行了综述和分析;谢振旺等学者从宏观层面对“课程思政化”有效性评价指标构建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可知,各学者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研究视角中尚缺乏“课程思政”实效性评价体系的技术研究,缺少可定性的评价模型与评价方法。常瑜,史淑雅.运用AHP-FCE 模型对设计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评价研究。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定性分析,将AHP层次分析法运用在“课程思政”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中,构建多层次、多要素分析模型;并从微观层面提出多维度评价的观察点,为今后具体课程的思政化评价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核心群体,也正处于思想的半成熟期。在开放的信息化时代,在社会价值多元,多种社会思潮交织、渗透的复杂背景下,单纯或过度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局限性已日益凸显。同时,随着国内高校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推进与实施,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学校更加主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分层分类培养,强调学生的学分获得情况,而弱化了对学生在道德伦理、身心健康、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育跟进与约束。学生也将更加注重对满足毕业要求的学分追求,注重自身知识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路径设计,而轻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的重要价值,轻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思想品德的修炼,容易造成个人理想信息不够坚定、政治素养不高。因此,通过建立“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体系,从多维度督促学校各部门履行好在推进课程育人工作中的基本职责,督促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悟肩负的社会责任,励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三)、通过有效性评价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大学的课程在一定层度上是基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安排的。课程知识的传授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和热爱相关专业(产业)或文化,并通过学习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以实际行动促进产业或文化传承与提升,积极服务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推进课程改革,启动课程教育的思政化模式,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育人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实现各课程协同育人,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具体实践。科学构建课程育人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评价维度与要素,从理论、行动与服务学生发展等层面引导课程思政化改革方向,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充分挖掘蕴含在相关知识中的思政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应用德育手段,并通过定点、定性地教学过程跟踪和监督,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的传授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相契合,符合国家教育方针与时代发展需求。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开展“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体系探索的现实意义

下一篇: 开展“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体系探索的现实意义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