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浅析传统单口相声与“脱口秀”构成因素、艺术形式和特征
 
更新日期:2022-10-26   来源:戏曲艺术   浏览次数:103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浅析传统单口相声与脱口秀构成因素、艺术形式和特征摘要:当今社会,脱口秀艺术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的典型代表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

 

浅析传统单口相声与“脱口秀”构成因素、艺术形式和特征

摘  要:当今社会,“脱口秀”艺术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的典型代表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而相声的发展却给人一种举步维艰的状态。文章从二者的舞台演出构成因素、艺术形式和特征等特点出发,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阐释二者之间在娱乐大众的终极目标上具有相似之处的同时来展示二者完全两种不同的形式;并通过文章使读者对两种艺术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关键词:单口相声 ;脱口秀 ;异同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外联络的方面日益加大,各式各样的外来因素充斥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其中外来文化的进入给普通民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的感觉,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成态势。作为西方文化语境下的 “脱口秀”作为一种表演形式随着大众对“快餐”文化的渴求,对中国当代表演艺术,特别是相声表演艺术的冲击越来越大,甚至已经影响到了相声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表演形式。

“脱口秀”原本是对国外电视谈话节目“talk show”的音译,其形态主要是主持人与受访嘉宾针对特定话题的对话。为了增强娱乐效果和增进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一些擅长表演的主持人在栏目中增加了独白环节,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给观众讲故事及身边见闻,并将这种表演称为“立式喜剧”(stand up comedy),这里所说的“脱口秀”形式就是指的“立式喜剧”。[1]P5它作为西方一种特有的表演形式与中国曲艺艺术中的相声表演艺术之一的“传统单口相声”相比有相似相近的地方,从而导致一些人认为“传统单口相声”就是中国的“立式喜剧”、“脱口秀”艺术,武断的将二者划等号;并主张相声的发展应该向“脱口秀”的表演形式发展。殊不知,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是不正确的,是对一种文化艺术的曲解、误判。本文将从舞台演出构成因素、艺术形式和特征等方面来比较两者的异同。

一、演出形态方面的不同

首先是演出构成因素之一的演出形态方面。二者在演出形式上大多是一个人在台上进行相对独立的表演。没有过多的背景、没有角色的分配、没有过多的帮衬的东西,完全是由表演者通过自身的展演与观众、接受者直接性的沟通,进而达到预期目标即娱乐大众的效果;从这方面来看,似乎二者在形式上是一样的,也恰恰因为这个表面现象导致观众的视觉误读,在思维上的误判。形式上的相同不等于表演形态即表演者在舞台上的所处的状态的一致。“脱口秀”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是将个人的主观意识与大众熟知的热点相结合起来,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夸张搞笑的肢体动作来与观众们交流,这种交流是由表演者单方面的、独自完成的;而观众是被动接受表演者的观点和看法进而产生某种共鸣,达到一种愉悦的状态,而这种共鸣的产生是表演者的表演内容与接受者期待视野中有相同与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此时的表演者可以说是“我演我心”即演出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和态度是自我的、是独立的;即便不是表演者的情感,至少也其塑造的表演人物的主观感受。换言之,“脱口秀”表演者所呈现的形态是第一人称形态,是一人一角色,是以故事依托语言。而传统单口相声却恰恰与之不同,它以第三人称,运用朴实语言“说唱”表演曲本即语言衬托故事,具有一定的“中立”性,其表演是一种对某类故事的完整、有序的叙述的过程,偶尔出现的评论、议论可能是演出者本人对此段事件的想法也有可能是曲本自带的,这种评论在演出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对较少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将其省略的,而对于这方面以评论为主的“脱口秀”是万万不能也不敢做到的。在与观众沟通方面,前面提到“脱口秀”是让观众被动的接收信息,而传统单口相声表演则是演员通过表演直接与听众的交流的过程中,根据演出实效,获取听众的需要,进而在不破坏原曲本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升华性删改,使之更加贴近观众,让观众乐于接受;而观众通过表演者对曲本中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的叙述,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产生共鸣,从而取得演出的成功,在这里要提到的一点是不破坏原曲本本来面目是表演改革的重要前提。##end##

二、演出结构方面的不同

其次是演出结构方面,这里所说的演出结构具体指得是舞台设计等方面,二者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大体来看,两种艺术形式在舞台上都是通过表演者独自一人运用口头语言进行的表演。与其他舞台艺术相比来说,对舞台的要求并不是很强烈,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便利的,有的时候甚至可以摒弃这个舞台,这与二者自身发展是相联系的:二者属于俗文化,“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换一句话,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的,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2]P1是根据民众需求而产生、运用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人民群众最熟悉和关注的、是最贴近普通民众的艺术形式;一个来自于田间地头,一个来自于酒吧集会,虽然出生地不同但相同的是这些地方都不可能提供像舞蹈、戏剧那样大型的舞台、多样的灯光音响设备,甚至有的时候二者的表演只是徒口表演,没有任何的辅助设备;这是二者具有相似的地方。然而,通过仔细的斟酌,我们不难发现二者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其一是舞台设置,传统单口相声的表演主要是第三人称口头语言的“说唱”叙述,不需要对演出场景的布置提出特别的需求,整体上体现为相对简便的特点。而这个特点的呈现来源于曲艺在历史上的存在方式,主要是属民间娱乐的范畴,群众娱乐的随时需要,使得其演出的场所即舞台的概念在内涵上也十分宽泛和较为自由。因此对于传统单口相声的舞台总体上以朴素大方为主;力戒花哨俗艳的东西出现,从而杜绝对于听众观众欣赏表演时注意力的无谓分散;就“脱口秀”来讲却是恰恰相反的,她的舞台虽然也同样趋于简单化,但是它的舞台显然不能做到传统单口相声那样的简单明朗,与之相反的是一种层次相对高档的场所。其二是舞台灯光的运用,传统单口相声的要求相对比较简单,仅仅为了观众能看见表演者即可;在条件无法达到的情况下,闻声不见影也是可以的。而在“脱口秀”表演中为了限定演出区域,烘托舞台气氛、增强表演美感等等的艺术性追求,在舞台照明手法上进行的追光手法等的运用,如:舞台上变得漆黑一片,只用追光灯打在表演者的身上,观众的目光或吸引力全部不自觉的被追光灯所照向的方向所吸引,并非像传统单口相声表演者通过一定的“绝活”来引人瞩目。这对于缺少舞台环境美化的相声舞台来说,是一种艺术效果上的审美提升,也是值得关注的部分。但作为以口语表演为主的传统单口相声来说,所注重的还应该是“说唱”的效果,所以光线的自然与柔和,应是舞台照明的基本基调。刺眼的光线、绚烂的彩光以及各式各样的特效,不但不会起到助推的作用,反而会喧宾夺主弄巧成拙。其三是舞台道具的运用。众所周知,单口相声表演时都会有一张桌子,盖着帷布,上面依次摆着折扇、醒木、手帕。而折扇、醒木、手帕在相声行当中还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舞台表演过程中,桌、醒木、手帕、折扇的运用,除了辅助表演的技术作用,还被用来代替一些虚拟性的物品和景物,进而使观众能迅速的进入到节目之中,比如说醒木,开始表演时拍是提醒观众表演开始,使观众安静;结束时拍既是对节目的一个终止的标志也让观众悬想回味;扇子在表演过程中可以虚拟成刀枪武器、毛笔等配合表演,也通过扇子的开合程度、扇的位置方向将塑造的人物形象立体化、鲜明化;手帕在表演当中可虚拟为书信、书、表、摺本使用,也可以当手帕用,模拟擦汗、擦眼泪,完全是对表演的辅助和完善;而在进行口语讲说的环境描述即“摆砌末”式的叙述表演之中,桌子往往可以成为叙述表达时的物体象征和方位假托,从而帮助接受者的理解和想象”[3]P395;由此可见道具的运用是相声艺术的舞台创造最重要因素之一。对于“脱口秀”来说,在这个方面,好像要相对简单一些,他没有特定的舞台道具、没有专门的道具要求,通常是由表演者只身上台,最多在面前加上一个看似像讲演台一样的道具,具体的道具运用是根据表演者表演内容来决定的,多为实物或者为模拟物,给观众一种直观的视觉感受,无任何遐想的空间。其四是对演出服装的选择。相声演员在表演传统单口相声的时候,着装一般都是一袭大褂,给人一种历史的传承感,与观众区别开来;而“脱口秀”表演者的着装相对随意一些,可以是正装出场也可以休闲装登台,给观众一种亲近感和轻松感;与之产生的表演也随之产生了不同的效应。西方当代哲学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场性”,“所谓‘在场’,就是存在呈现于此时此地(当时时刻和当下场所)。‘在场’一方面是事物在空间的显现,另一方面又是指事物在时间上的现在时刻。”[4]P475,具体说来就是“直接呈现在面前的事物,直观的面对事物的本身,具有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5]P274-275;将其放在“脱口秀”表演中,就意味着表演者所展示的意识形态是贴近大众的、贴近社会的;是广大接受者熟悉、熟知且深有体会的人物、事件。而作为传统的单口相声来讲,它所呈现出来的事物多为历史或者说已经过去很久的东西,给人带来的是不是触手可及的而是需要回味、思索而得到的。这是隐藏在二者最深处的不同。

三、艺术特征的不同

第三是艺术特征方面。众所周知,相声的艺术特征即所要求的是“说、学、逗、唱”,而“脱口秀”的特点也大致可以分为“说、学、逗、表”;从字面上看,二者的差别并不是太大,可实际却并非如此。

传统单口相声中的“说”是口头语言的叙说,具体来讲就是将一件事情或事件用平常语言的完整有序的叙述出来;不会过多的加入与演出脚本无关的东西,包括表演者个人对曲本的感觉,说白了就是要正确、流畅、清晰的为观众叙述一个故事或传递一个信息。对于脱口秀来讲,它的“说”是完全截然不同的,它大多是针对当今社会的热点、潮流来进行的一种个人意识流的展现,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样,在演出形态上,“脱口秀”的演员一般以本人身份出现在舞台上,并可以自由走动,而传统单口相声演员却只能将自己的活动区域规定在桌子的中间,以桌子两边作为界限。在内容表现上,与传统单口相声的“叙事”有所不同,“脱口秀”极少讲述完整的故事,而是在一个相对宽泛的主题或一个相对敏感的话题下,围绕着生活琐事及社会现象展开独特的评说与议论,运用个人化的独特观点和语言风格直接与观众交谈,在第一人称的“夹叙夹议”的语体形式下,在重视情境的构造,淡化情节的铺设的同时,着力突出演员个人的鲜明形象,这里涉及的人物形象都是围绕着演员自己展开的。在“说”的内容结构上,“脱口秀”形式多样、灵活松散,演员有的时候像一个演讲者;有的时候像一个评论家;更多的时候扮演的是一个来自基层的小市民,在表演的过程完全是一个意识流的方法,看似没有任何逻辑可言,随口而谈,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从一个段子聊到另一个段子,中间没有传统单口相声中的“瓢把儿”或“楔子”。在思想内容方面,“脱口秀”一直秉承着 “谈论现世,关注现实”的理念,这就要求其立足点必须是当今社会的点点滴滴。而传统单口相声多是说古喻今、借古讽今,其对现实的立足不像“脱口秀”那样紧密,只是起到一个辅助性作用。

在“学”的方面,二者有相似的地方,演员在演出过程中根据演出内容的需要对各种声音效果,包括神情姿态夸张传神的虚拟性模仿,进而达到增加演出效果,吸引观众的目的;但是不同点在于,“传统单口相声”的“学”是没有借助任何外部条件的,完全是“神仙老虎狗,全凭一张口”。“脱口秀”的演员在“学”的方面在学习借鉴相声演员的基本功,以独特的见解直接与观众交谈,抛砖引玉,运用夸张、歪批、巧妙的语言或东拉西扯的联想加以取笑、讽刺的同时,也同时应用高科技手段来充实和完善自己的节目。

在“唱”的方面,相声演员的“唱”在表演里面成分并不是太大,起初所指的是在正式演出之前,演员为了招揽观众或为了定场作用,在“使活”之前所唱的属于时调小曲范畴的“太平歌词”,随着相声艺术的逐步发展,其“唱”的内涵发展为从属于“学”,成为一种“学唱”或者叫模拟唱,专门摹仿戏曲、歌曲包括其他曲种的唱腔与唱段的功夫与技巧。而“脱口秀”中的“唱”也与之如出一辙,都是趋于“学唱”或“摹仿唱”的发展方式,这里就不再一一叙述了。

在笔者看来,二者最主要的不同点就在于一个是“逗”、一个是“表”。传统单口相声艺术里面的“逗”是指运用插科打诨或者组织“包袱”等手段来展示笑料,通过逗乐的形式来完成“说”、“学”、“唱”,其实“逗”在这里就是一个宽泛的技巧性的代名词;也可以理解为单纯的逗乐,是组织一个又一个笑料组成的“包袱”,再通过如“三翻四抖”等一系列的技术性运用,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而“脱口秀”的内涵中不仅仅有“逗”的成分,更多的是“表”。所谓“表”指的是演员本人亲自通过语言、神情的变化、肢体动作的夸张演绎客观、立体的将所表现的人物、事件呈现在观众的面前,由观众自己来加以理解和评判。“表”吸收了相声中“逗 ”的成分,增加了对“包袱”的使用,也遵循“三翻四抖”甩包袱的规律;同时也融合了戏曲中“角色化”的使用,利用化妆、服饰的包装来进行表演,从而达到预期的演出效果——“笑”。这样说来二者是非常接近的幽默表演形式,都来自于生活、根植社会、服务大众。

四、中国传统单口相声改革之路的思考

综上可述,“脱口秀”艺术形式与传统单口相声只是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然实际上确是二个截然不同的艺术门类。通过比较与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二者的异同,使之不能简单的将二者划等号,更不能让二者互为“代言”。但就艺术发展趋势而言,“脱口秀”艺术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市场的认可,折射出大众的快餐式审美趋势和娱乐心理诉求。“从受众来看,‘立式喜剧’的观众多是都市人群,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其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是娱乐与放松。脱口秀中独特而鲜明的见解、干脆而直接的笑料,以及对身边熟悉事物的调侃与戏仿,都非常符合观众的消遣需要,使其躁动的心在密集的包袱串联中得以片刻麻醉”[6]P5;而传统的单口相声艺术中较长的铺垫、相对陈旧的话题以及服装道具的独特性很难与现在的观众的心理节奏保持一致而产生共鸣。从脚本创作上看,在当今这个传媒非常快捷的时代,将笑话、新闻时事、热点评议整理成篇、串联成文的做法简单和便捷,能让观众在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得到心理的慰藉;与此相比,相声包括其他曲艺曲种的创作中,对格式规范的要求和对情节、人物的雕琢,有需要的时间是相对长久的,也因为这样,才导致现在精品段子的“供货不足”,进而使一些相声演员在表演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脱口秀”表演的倾向,才出现了有人提出让相声“脱口秀”化的现象。这从一个侧面来说是对相声的发展的担忧或者是对相声发展的良好夙愿。但是就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随着不同的社会环境德变化,相声也势必出现与之相符的独特特性,它一直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它所表现是中国最传统的语言和艺术。它有一条特别的发展道路,不会因为因为某种新艺术的优秀而发生转变,也不会变异,更不会没落。

参考文献:

[1] [6] 郝雨.《中国曲艺,“脱口秀”了吗?——从美国“立式喜剧”到中国曲艺“脱口秀”》【N】.北京:《团结报》2009年8月13日.

[2]郑振铎.中国俗文化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3]吴文科.中国曲艺通论【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4]汪民安主编. 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5]周闻道.从天空打开缺口【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郑东来(1983—),河南信阳人,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上一篇: 浅析传统单口相声与“脱口秀”构成因素、艺术形式和特征

下一篇: 浅析传统单口相声与“脱口秀”构成因素、艺术形式和特征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