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职业素养量化评价机制的理论基础和意义
 
更新日期:2019-12-04   来源:教育探索   浏览次数:22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理论基础对高职学生进行量化职业素养评价的研究需要理论支撑,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其理论基础有助于为评价机制的建立提供指导,同时明确评价的合

 
(一)理论基础
对高职学生进行量化职业素养评价的研究需要理论支撑,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其理论基础有助于为评价机制的建立提供指导,同时明确评价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1.职业社会化理论
学生的职业社会化是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内化职业价值观念,接受职业道德规范,形成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获得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成为具有主体意识与创新精神,能够胜任职场工作的合格职业人的过程。”职业社会化是每个学生的必经阶段,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态度等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最终成为符合社会和岗位要求的合格的职业人。学生的职业社会化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就学校而言,学生职业社会化的环境和条件主要包括学习条件、校园文化氛围、制度约束等。
2.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职业管理学家萨柏将人的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其中,高职院校的学生依据年龄归类为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在校学习不断增强自我认知,进行角色定位并探索职业发展,在该阶段,学生的职业素养逐渐形成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确立。在这一关键期,高校应当综合采用多种方法,培育学生适应企业需要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职业素养。
3.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是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结合,它强调认知活动在心理或行为问题中发挥的核心作用。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因素用于行为的矫正上,关注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在职业素养的培育中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接受过程和进度,注重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另一方面加强环境的熏陶,通过校园文化、校园活动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
4.强化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斯金纳提出了著名的强化理论,它是激励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的函数,对个体的强化可分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忽视。正强化是对个体行为的一种激励,有利于重复出现该行为。职业素养评价机制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强化,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并量化结果,获得较高评价分数的学生得到激励后会产生继续学习和改进的动力,从而产生良性的循环,最终形式符合社会价值判断和企业需求的职业素养,增强社会竞争力。
(二)建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量化评价机制的意义
大国工匠向职业教育发出了新的挑战,重视职业素养的培育迫在眉睫。加强评价机制的建设对于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进一步推进内涵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力。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职业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用人单位的用工标准从只注重技能水平逐渐转向对职业素质的高要求。因此,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量化评价机制,实现职业素养教育的专业化、系统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2.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职业素养培育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作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工程的组成部分之一,职业素养的培育和评价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效,充分发挥德育为先的功能作用,推动高等教育切实履行其责任和使命,回归教育本真,最大限度地延伸育人为本的效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借助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机制能够极大的改善当前各高职院校重技能轻素养、教学服务环节相脱节、职业素养教育边缘化等现状,重点关注学生中存在的职业素养意识模糊等问题。评价机制的构建有助于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激发学生自我提升的动力,润物无声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工匠精神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量化评价机制构建
(一)评价内容
职业素养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因此,设定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评价内容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并将各项目进行分解,量化评价的内容,增强可操作性。与此同时,在设定评价指标时一方面要综合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年纪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设置评价因子,另一方面,注重融入工匠精神的理念,深刻理解把握“用心活、用心干、用心经营、用心诠释人生”精髓并贯穿其中。
(二)构建方法
1.扎根理论研究法
扎根理论研究法是指从研究资料中通过归纳总结提升理论,逐步形成理论框架。它的操作程序是先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提取概念,然后对资料和概念进行比较,发展理论性概念,接着进行理论性抽样并进行编码,最后建构理论。因此,在设定指标之前需要占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并深入研究探析,寻找到能真实反映职业素养水平和程度的因子,这一方法对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文献研究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2.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对调查对象的各种作品,如作业等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了解具体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职业素养的评价可借助于对学生日常的各类作品进行分析,通过对作品的精细程度、作品的质量等了解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等,尤其是可以将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纳入评价项目中,做到全面客观。
3.行为观察法
行为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观察对象的外在行为进行观察并记录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为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进行全面的、科学的评定,除了以上方法之外,还可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观察了解,对其职业行为方式和习惯的等进行观察,从而确定其职业基本素养情况。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职业素养量化评价机制的理论基础和意义

下一篇: 职业素养量化评价机制的理论基础和意义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