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多民族地区大学生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迫切性
 
更新日期:2019-12-05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   浏览次数:26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革命传统教育是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内在要求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中国梦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新时期各族人民

 
(一)革命传统教育是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内在要求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中国梦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新时期各族人民的伟大使命,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高度凝结,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有各民族团结协作的凝聚力。爱国主义作为国民教育及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最根本、最永恒的内容,能把中华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梦的实现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多民族地区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生力军中的重要一支,亟需根植爱国主义情怀,汇聚强大力量。革命传统教育,帮助广大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祖国的未来提振精气神,以坚强的意志,自觉做中国梦实现的坚定实践者,坚持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弘扬者。
对红色资源的发掘、阐释是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依据,是加强多民族地区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必然选择。“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红色资源中蕴含的中国革命史及革命传统和人格精神,是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集中体现。红色资源反映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为维护社会稳定与祖国统一的重要历史和建立新中国的艰辛奋斗历程,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强大资源。
(二)革命传统教育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客观必然
个人理想信念坚定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须支撑。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的本质,是精神上的“钙”,是“传家宝”,在各个历史时期,为我们指引正确的政治方向,克服各种困难。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将崇高理想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向前进,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抵达新境界,更需要理想信念的光芒和力量。
理想信念为人们指引方向。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世界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畏艰难的决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固国家和民族事业历久弥坚的巨大根基。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帮助多民族地区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继承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我们党的本色,勉励广大学生不仅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
红色资源中饱含理想信念教育的经典题材,帮助多民族地区大学生深刻解读新疆革命文化。红色资源是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保留下来的重要遗产,揭示了理想信念是党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历尽艰难万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展现了边疆地区各民族团结一致维护国家统一,理想信念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各族群众对党和国家共同理想的积极支持、无限深情。依托红色资源,带领新一代青年回顾党史发展的光辉历程,传承革命领袖和先烈的红色基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传承红色基因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青年是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是时代责任的重要担当。革命战争时期,广大青年投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一代艰苦创业建设祖国。改革开放时期,青年一代为国家繁荣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参与者,当代青年任重道远。
传承红色基因是发展党和国家事业的有利保证。中国共产党之不断发展壮大,其内在原因是红色基因的延续。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一代代爱国志士和革命先辈将信仰融入血脉、浸入心扉,保证党的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行程万里,不忘初心,新时期在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更不能迷失方向。革命传统教育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焕发年轻一代不断推进新征程的活力,激发多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战斗精神、拼搏劲头,投入到新时代的长征路。
红色资源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是加强多民族地区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必要路径。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多民族地区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的历史见证,也是红色基因在多民族地区得以延续的重要保障。红色基因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鼓舞各民族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担起时代责任、不懈奋斗。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多民族地区大学生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迫切性

下一篇: 多民族地区大学生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迫切性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