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甘肃省肉羊产业提值增效的潜在竞争力分析
 
更新日期:2019-12-06   来源:农村经济   浏览次数:25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现有竞争力分析模型的不足在传统的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模型中,一般假定产品是流动的,生产要素是不流动的。在这样假定的一个分析框架中,所谓的

 
(一)现有竞争力分析模型的不足
在传统的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模型中,一般假定产品是流动的,生产要素是不流动的。在这样假定的一个分析框架中,所谓的比较优势就包含了后来贸易理论和竞争力理论所讨论的许多内容,包括自然资源的禀赋,生产要素的丰裕度,生产率等。显然,在这样的模型中,生产要素的丰裕度,产业的生产率这些决定着竞争力的因素都是内生决定的,即在李嘉图模型中比较优势只能是完全地内生决定的。
当面对大部分的生产要素处在流动状态这一现实时,地域化的比较优势完全内生决定将不再成立,区域要素禀赋可以通过要素流动来改变,考虑了要素流动性之后的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可以通过特定地域的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度来体现,结合李嘉图模型,可以从可贸易产品中所内含的要素密集程度来衡量和比较,这样,在一个全球价值链上,区域优势中产业竞争优势可以根据特定区域要素的密集程度衡量,区分为不同的竞争优势,如土地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生态密集型等。对于前三种要素密集型的可贸易产品,竞争性市场基本上会实现其优化配置,而对于生态密集型产品,却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来配置。当然,从产业成长的视角看,像竞争力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论这种论断,因任何成长问题都是功能性结构化的一个内在解,一般化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都是成立的。但是,其一,对不同成长背景、成长阶段的产业,其不同的禀赋结构在价值链增值中的功用不尽相同,对于特定产业的竞争力成长,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突出其自身成长中特殊禀赋结构的重要性,这是一般化的功能性结构难以完成的任务;其二,这种一般化、功能化的结构分析,处理的几乎是一个全流动要素不同结构的组合问题,产业成长中的不可流动要素的作用要么被忽视,要么被分解和肢解,产品的品质保障和价值增值也完全技术进步化(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几乎看不到不可流动要素的功用,甚至都看不到自然禀赋要素的影子(它们的作用被转化到产品价值之中了)。
在区域特色产业的成长中,无论是竞争力培育,还是产业的可持续能力的培育,都不能忽视不可流动性要素的作用,要让区域特色产业这一概念成立,就必须在强调产业一般性的基础上,特别突出不可流动性要素的功能与作用,并将其作为产业竞争力培育的重要生产要素来处理。已有竞争力理论由于在价值理论上坚持主观价值论,就会在无形中将所有形成价值因素的作用转化为一般性的效用,从而导致不可流动要素在这一转化中被丢失;主流的竞争力分析框架以要素禀赋结构为圭臬,且在分析技术上又以相对丰裕度为准,在这样的一个以要素相互替代为转型升级路径的基本思路中,所有的要素在边际上都是可以被替代的。这样的分析范式不可能给不可流动性要素留下存在的余地,因为,极端地讲,不可流动性要素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一面。所以,虽然理论界已经习惯了通过替代性来处理要素禀赋结构及其禀赋结构的升级问题,进而解决产业竞争力问题,但当面对区域特色产业的竞争力培育问题时,这样的方式并不是完全适应的,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二)对区域属性的再认识
区域属性可以从区域资源禀赋量和质两个不同的层面进行解析。量的层面表现为区域范围内各类要素数量和结构关系,质的层面表现为由具体要素数量和结构所导致的区域功能属性的相异性。不同区域在区域资源禀赋量和质的层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区域特色产业的选择以及培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从区域要素流动性来看,区域要素可以分为可流动性要素和不可流动性要素。李秀芬(2017)认为不可流动要素是决定区域属性的关键要素[3]。传统产业发展理论主要以包括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品牌等可流动性要素为研究对象,以数量增长为研究中心。然而,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丰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经不再仅仅是消费品数量的增长和品种的丰富,而开始转化为品质的提升和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这一转变也为我们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契机,而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应当基于区域属性的特点和特色,这就需要对区域要素进行重新分析和诊断。图2描述了可流动要素、不可流动要素及区域特色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由图2可见,具有特殊区域属性的不可流动要素构成了特色产业产品发展的基础,也是区域特色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首要前提,而可流动要素的集聚是在保证产业区域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现代化、标准化,推进产业走高端发展的道路。但是,当产业规模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最终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应该还是以区域特色为核心,以不可流动要素功能和作用的良好呈现为增长点。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甘肃省肉羊产业提值增效的潜在竞争力分析

下一篇: 甘肃省肉羊产业提值增效的潜在竞争力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