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内涵溯源
在我国古代,专业具有两方面的内涵:第一,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后汉书·献帝纪》:“今耆儒年逾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二年》:“愿精选五经博士,增其员,各专业以教胄子,此风化之本。” 这种专业的含义未将行业与专业教育分开,而是将两者混为一谈。第二,专门的学问。 唐 李峤 《上张明府书》:“ 峤西垂之贱吏耳,技非专业,未始存於剑书。”强调专业是不同的知识、学问。专业与行业紧密相关,专业的内涵随着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行业,主要指某种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特定的劳动特点,根据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产生。不同的行业的劳动特点不同,其工作内容以及对人的知识、能力要求具有显著差异。专业是社会分工在教育中的体现,是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所分的学业门类。前者是后者产生的主要依据之一,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行业主要根据行业的劳动特点以及工作类型不同进行划分划分,而教育角度的专业一方面需根据行业分工划分,又一方面也要考虑本身的所需的知识体系以及能力要求。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培养的人才需满足社会行业发展的需求,社会需要什么人才,专业就应该培养相应的人才,因而专业的划分需满足社会行业分工发展的需求。
当前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专业进行了差异化的定义,综合学者对专业的界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第一,专业即学科门类。《辞海》中认为专业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所分的学业门类。”郭石明认为专业是指高等教育以社会分工需要为前提,以学科分化和综合为依据,根据高等教育自身规律和实际可能而设置的培养学生的专门领域和学业门类。这种观点主要从专业的基础角度界定,看到了学科是专业的知识基础,专业是学科分化、融合而逐渐形成的学科门类。第二,专业即人才培养的载体。杨兴林认为专业本质上是本科学生培养的平台或载体,它是以某一学科为主体,以其他若干学科为支撑而建设,目的是适应经济社会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的需要。主要从专业建设目的的视角出发,抓住人才培养是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人才培养这一核心要点。第三,专业即课程组织体系。《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program)就是把专业看成一系列课程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例如美国的专业major/program,主要指课程主修或一系列课程组织体系。美国学科专业目录(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CIP),于1980年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研究开发,并由美国联邦教育部颁布,该专业目录1985年,1990年和2000年三次修订。美国的学科专业目录架构是学科群——学科——专业,中国则是学科门类——学科——专业。中美专业在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类型、专业管理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当前国内外学者比较常用的“专业”对应英文单词是Profession和Speciality。国内学者刘艳认为专业是高校以社会需求与职业定位为基础,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分门别类的对高校学生进行进行培养,依据学科分类而设置的相应的课程组织体系。第四,专业即职业技术。国外学者凯尔·桑德斯(A.M.Carr-Saundcrs)认为,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这种职业需要特殊的智力来培养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社会服务。这种观点主要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将专业认为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从当前本科教育的发展情况看,这种观点显然不符合信息化时代对专业发展的要求,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深度融合,基本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各专业培养人才必备要求,单纯具备某一专业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已不能满足各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第五,专业是基本单元。有的学者认为专业是由学生、教师、教研室及教学所需要的相关教学设备等组成的实体组织。这种观点主要从组织管理的角度认识专业的内涵,将专业看成是由人、财、物组合而成的学校的基本单元,属于整个学校组织的一部分。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专业概念对于全面理解专业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仅仅孤立地从某个视角解释专业的含义未免有失偏颇,需要从从多角度构建专业的丰富内涵。即专业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学业门类,以人才培养为目的的服务平台,以社会分工需求为依据的专业领域,以课程为内容的教学体系,以学生、教师为主体的组织机构。
(二)一流专业内涵辨析
“一流”指第一等,是主体对于客体做出的肯定性价值判断。“一流”的是从主体对特定客体与其他客体之间的比较中产生的,因而“一流”是一种群体性概念,必然在群体中产生。同理,一流专业是从专业中产生的,是专业中“一等的”专业,如何体现一流专业与一般专业之间的区别和差异呢?本研究认为其核心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差异。一流专业指培养出具备一定的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行业精英人才的专业。这样的定义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界定一流专业的基本内涵。
1.一流专业内涵体现于专业建设的五大举措之中
从专业建设上看,一流专业是指建设理念、方法在同一专业领域内起引领作用的专业。这种建设理念、方法的引领作用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与“双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五大举措,以下将详细阐述。
(1)形成一体多维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体多维”指以专业教育为主体,通多通识教育、国际化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不同维度培养学生多维能力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其中专业教育为主体是最基本的,而多维则是变动的、非固定的、灵活的,需根据每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专业发展理念、专业特色、专业文化等差异进行一定调整。此外,模式是在长期实践中抽象概括而出,并经过实践检验而定型的结果,通常具有代表性、固定性等特征。一体多维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各专业在不断结合实际情况基础上,累积发展而形成的较为固定的培养模式。例如某大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专业发展优势,形成了以法学专业教育为主体,建立通过通识教育与人格教育夯实基础、跨学科交叉学科培养拓展思维、国际化培养开阔视野等多维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应资源配套支撑体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学校各主体的一致认可,对于培养满足国家法治建设需要的新型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荣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受到广大学者、高校、社会和政府的认可。
(2)师资队伍结构复杂化、高度国际化、中国特色化。美国哈佛大学第23任校长柯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她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一个专业要发展好,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基本前提。首先,一流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复杂,形成以顶尖人才为领头,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师资梯队。当前国内外一流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都趋向复杂化,本专业人才与跨学科人才共存,顶尖人才、青年教师相互配合,顶尖人才是专业发展的导向和引擎,对于引领整个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教师高度国际化也是世界一流专业的重要表现。培养国际化人才,能够搭建跨国或跨境的科平台,解决全人类发展难题等成为全球化时代下对大学的重要诉求,实现这些诉求有赖于具备高度国际化的师资队伍。美国为师资国际化建设设立大量资助项目,例如富布赖特访问学者项目(Fulbright Visiting Scholar Program)、艾森豪威尔基金会访问学项目(Eisenhower Foundation Fellows Program)、交换学者项目(The Exchange Visitor Program)等。一流专业的师资还需饱含本国特色。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中,教师乃“传道受业解惑者” ,一方面不仅需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和精深的专业能力,能够为学生“授业解惑”;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有良好的师德,是“传道”之人,坚持教书育人和言传身教相统一。
(3)一流专业需构建受学生高度认可的高价值课程与教材。学生是课程与教材的最直接的受用者,学生的认可度是其高价值的首先体现。例如北京市某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项目——“艺术与审美”系列课程,运行4个学期,选课学生有600多所大学的16万人;其他4门课程于2017年2月上线运行,选课学生有来自190所大学的25866人。其次,在内容上把普及性、趣味性和学术性、思想性相结合。普及性主要指课程的可推广程度,一流专业下的课程与教材的内容可以供各种学校同一专业的学生使用,具有推广程度高;趣味性主要指课程内容具有创新性并且能够贴近学生生活,易引发学生学习动机,能够吸引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学术性主要是内容的知识价值含量高,符合客观真理且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内容;思想性是指其内容应包含直接或间接的育人思想、理念等,为推动立德树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支撑。最后,在结构上体现逻辑性与灵活性的结合。纵观国内外世界一流高校的优秀课程与教材建设看,其整体的架构体系符合知识学习的逻辑规律,并且能够根据学校专业实际情况、学生的不同需求等作出灵活的调整,能够给予学生和教师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和发挥空间。
(4)以培养学生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和“双创” 教育。实践教学是学生深化理论知识认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是全球高等教育的热点和重要发展趋势,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斯坦福的d.school和MIT的Media LAB项目。在我国,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及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均指出,双创教育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增强国家发展驱动力具有战略意义。一流专业培养的人才需具备一定的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技术研究与开发是把科学技术知识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当前国家和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已从结构调整、 降低成本转向依靠技术创新,实现商品化、 产业化, 在产品和技术创新上始终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华为一直着力于技术创新,独立研发“麒麟”手机芯片,在全球首发具备三摄照相功能的手机, 2018年华为手机全球销量从第二季度开始超越苹果,位居第二,显著的成绩与其研发团队致力于技术创新是分不开的。因此,构建培养具备解决重大问题和一定原始创新能力的优秀毕业生为价值追求的实践教学和“双创”教育是一流专业内涵的重要体现之一。
(5)以国际化为发展的目标贯穿专业建设全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是衡量一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提高一国高等教育质量、国家创新能力和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全球胜任能力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作为培养一流人才的基本单元,“国际化”也是一流专业的重要内涵属性。一流专业国家化体现在人才培养理念、目标、定位、模式、方案等各个方面,也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实践教学与“双创”教育等。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府都在不同方面构建国际化平台,促进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水平。例如清华大学、华盛顿大学和微软公司合作创建的全球创新学院 (Global Innovation Exchange, GIX),是中国高校在美国设立的第一个综合性教育科研平台,坐落于美国西海岸的重要科技创新城市西雅图。又如,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已于2017年完成对牛津校区(Peking University HSBC Business School Oxford Campus)的购置,将于2018年正式开学。同时创立的还有另外两个机构——“北京大学牛津中心”和“深圳市牛津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