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功能
 
更新日期:2019-12-10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浏览次数:23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纲要》课的实践教学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国史、国情、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要使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头脑与心灵,正确地指导行动

 
《纲要》课的实践教学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国史、国情、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要使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头脑与心灵,正确地指导行动,则必须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实践教学对于提高《纲要》课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
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的改革,实践教学已成为思政课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学生为对象(参加者),以教师为指导(组织者、设计者),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启发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思考的过程。这种实践教学活动既包括课堂外的实践学习、实践体验,也包括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实践活动。不能单纯地认为实践教学仅仅指课堂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忽略了课堂上的教学实践,如果这样就略显偏颇。
(二)《纲要》课实践教学具有的功能
1. 实践教学是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增强《纲要》课实效性的必要途径。
高校思政课“05方案”实施以来,大多数高校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灌输,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内容枯燥,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难以实现。这种授课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特征,久而久之,学生的听课兴趣大大降低,势必影响教学效果。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正如中宣部、教育部的文件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通过形式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这不仅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且为加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指明了方向。
《纲要》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历史性和思想性。它是通过传授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90后”大学生生长在和平年代,历史与他们相距久远,学生很难以现代的思想去理解历史。而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搭建了重要平台。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积极思考,可以极大地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尤其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亲身感受形象生动的近现代历史素材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等客观现实,进一步理解和验证所学知识,实现从教材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理论知识真正内化于脑,外化于“行”。
2. 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
《纲要》课是“05方案”中新增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纲要》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全面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历史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使其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仅靠教师单纯的理论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理论教学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理论传授融入到社会实际和实践活动之中,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亲身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救亡图存、自强不息、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加深对已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同,由此激发学生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同时,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党情,并运用所学理论,科学分析和正确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现实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
3.实践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说是一部爱国运动史。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纲要》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纲要》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的课堂讲授固然重要,但这种纯理论教学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反而容易造成讲大道理,缺乏说服力,甚至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进而使爱国主义教育收效甚微。而加强实践教学,尤其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观革命历史遗址、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学生亲眼目睹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鲜活案例,亲身感受近代以来为国家和民族兴亡英勇献身的民族英雄的生平和历史功绩,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的场景,使学生与英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和人生价值认同感,切身感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深刻意蕴,真正体会到和平的珍贵,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坚定党的领导,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深厚感情,弘扬民族精神。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功能

下一篇: 《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功能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