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金山客”的婚姻资本及侨乡女性的婚姻抉择
 
更新日期:2019-12-11   来源:历史研究   浏览次数:43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对侨乡人而言,嫁予金山客最主要的吸引力,在于丰裕的侨汇和轻松的生活。当时台山人认为,到美洲谋生所得的经济回报,比去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可观。台山

 
对侨乡人而言,嫁予金山客最主要的吸引力,在于丰裕的侨汇和轻松的生活。当时台山人认为,到美洲谋生所得的经济回报,比去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可观。台山歌谣[ 陈元柱所编《台山歌谣集》(《中山大学民俗丛书》第25辑,台北:东方文化供应社,1970年)是第一本收录台山当地歌谣的专书,也是目前收录台山歌谣最全面的专集。当中收录203首流传于台山地区的民间歌谣,但这些歌谣出现的时间和具体地域已难确切考究。当中有关金山客的内容有时互相矛盾,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主体对这一群体有不同的印象和想象。]反映时人对不同华侨经济能力的想象:“金山客,冇一千有八百;南洋伯,银袋包,大伯大伯;香港仔,香港赚钱香港使。”此,远赴美洲的男子最受欢迎,是女婿的最理想人选。台山民间有关期盼金山客为婿的歌谣十分多见,有的极力呼吁父母将女儿嫁给金山客,例如:

有女毋嫁读书君,自己闩门自己睧;有女毋嫁做饼郎,三年唔睧倒半年床;
有女毋嫁耕田人,时时泥气郁败人。有女要嫁金山客,打转船头百算百。
这首歌谣通过将金山客与本地各类从业者做对比,强调只有嫁出洋男性才可迅速获得钱财并过安逸生活,而嫁本地人只会劳苦穷困。这首歌谣有多个相似版本,例如“有女快嫁金山客,一上船时银成百”等,充分反映这种观念在侨乡的流行。亦有歌谣规劝少女争取金山少为丈夫,比如“金山佬,金山少,满屋金银绫罗绸。今世唔嫁金山少,哪得丰足兼逍遥?”等。事实上,时人认为,无论前往金山、南洋还是香港,男子出外谋生都比在家乡从事任何职业更理想。当女子父母得知有“少小离乡邦,三十始回唐”的出洋男性有回乡娶妻或纳妾之意,即“闻声心中喜,三句唔到就揽糖”,迫不及待地定下婚事。甚至有岳母因觅得金山女婿而大喜过望,激动得跪在女婿面前呈献槟榔、冰糖等订婚礼品。这些夸张甚至荒诞的民间歌谣和事例,都表明民初台山人对跨洋婚姻可谓趋之若鹜,且期待的关键在于当中的经济利益。时人尖锐地指出这种行为与卖女儿无异:“昧于女儿衣食有着的念头,不管女儿同意还是反对,也不择男子年纪老幼,就轻轻地把女儿卖给过人家”。但事实上,金山客并非都如歌谣所展现的那么富有。纵使台山的美洲侨汇占比最大,但“数额巨大的侨汇分摊到每一个海外华侨身上并不多”。侨民多自述潦倒半生,“满载返唐山”是金山劳工的普遍渴望。因此,尽管确有少数侨眷获得的侨汇较为可观,但对于大部分留守妻子而言,她们并不能因此过上奢侈安逸的生活。正如一位赴美华工的妻子所言“亲人汇回之款,仅堪支撑清淡岁月,空有‘金山婆’之名”。可见,对跨洋婚姻的热衷在很大程度上建基于“金山客都富有”的错觉和想象,大部分女子婚后无法享受预期中的富足生活。
此外,荣耀感也是台山人对跨洋婚姻的另一项期待。由于侨汇可以成为男性顾家养家的凭证,也能在家乡举办一场体面的婚礼,金山客亦成为值得夸耀的理想归宿。在清末,厚重的聘礼和奢侈的婚礼已演变成展示财富的机会,到民国时期更是侨乡地区的普遍现象,但各侨乡奢侈之风兴起的原因不尽相同。在潮汕、南海、福建等侨乡,华侨有可能因为在南洋另有家室,而愿意花费更多钱财作为聘礼在家乡操办婚事,以补偿本地新娘可能承受的委屈。台山赴美华侨极少涉及“两头家”,其奢侈婚姻主要以炫耀四方为目的。清末《宁阳存牍》记载,“自同治初以来,出洋之人多获资回华”,侨资大量涌入,使“婚嫁之事,尤斗靡夸奢,风气大变”。《新宁县志》也指出,华侨回乡娶妻,久而久之致使“民风转入奢靡,冠婚之费,动费百金”。婚礼成为炫耀富贵的场合,甚至有人在迎亲日“帖金钱、美钞、港币于轿门以夸耀富有”。如此铺张的婚礼掩饰了华工在美国生活艰难的现实,使侨乡百姓对金山客的财富更加充满信心和想象。不过,奢侈婚姻亦为金山客带来巨大消耗,有人因为嫁娶而费尽家财,以致于需要立即返回美洲务工,以维持家庭生计。但这仍未能止息奢侈婚姻之风,在民初,仍有人在花轿临门时,“用港币及金钱缀一大双喜挂于门首,以炫耀闾里”。此外,侨刊屡屡刊登“金山婆”的炫财行为,尽管语带嘲讽,但其传播效果却无形中突显了跨洋婚姻带来的金钱利益和炫耀资本,反而更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仅在1923年第10期《新宁杂志》的本地新闻里,就有三则关于金山婆炫耀财富的报道。其中言及金山客妻子归宁,必突出丈夫交与大量金银及首饰以壮其行,使乡人艳羡不已;又如描述一位家境贫寒的女子通过跨洋婚姻改变命运,每次归宁必自称囊中丰裕,强调“奢靡之状,殊难刻画”;另一名金山婆钱包被窃,“乃云一二十元之小数,何足介怀。其夫原系金山客,无怪该妇口头之阔绰”等等。部分“金山婆”的富裕有可能是实情,但结合华工在外务工和生活的实际困境可以推测,如此炫耀更可能是掩盖家中生活艰难而勉强维持颜面的虚荣举措,毕竟路远阻隔,乡人几乎无法得知她们的丈夫景况究竟如何。凡此种种不尽真实的财富展露和夸耀,更加刺激了时人对跨洋婚姻的渴慕。不仅适龄女子之父母盼望以此提升经济地位,未婚少女亦多以嫁予华侨为傲,在婚嫁对象上展开竞争,甚至立志“非金山客不嫁”。台山潮境的百余家朱姓侨眷中,有三十多位少女,“分成两派争靡斗艳,少数派决定都要择嫁金山客,藉以夸耀于对方;多数派也不示弱,步其后尘,且誓不嫁读书仔。”而妇人之间也时常互相较量生活条件和丈夫经济能力:“妯娌行埋开比赛,我个老公出路去发财,月月银两有寄回,要问媒人取媒仔,夫君年尾又转回来”。但实际上,华侨往往不能每月按时寄银回家,更难以每年返乡团聚,故此歌内容与其说是事实,毋宁说又是一种炫耀式的想象。甚至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在侨汇中断、侨眷生活比一般当地人更为艰难的境况下,台山人仍将金山客视为最佳婚配对象。由此可见,跨洋婚姻所带来的虚荣有时甚至超越物质吸引力,嫁予金山客成为一种建立及满足虚荣心理的惯性倾向,因此时人称之为“虚荣婚媾”。值得注意的是,赴美劳工和侨乡女子的跨洋婚姻与潮汕、梅州、泉州等侨乡有一项重要差异,即妻子几乎没有机会随夫出洋。北美排华政策拒绝华人家眷入境,在客观上杜绝了华侨妻子随行出国的可能性。不过,两家男性通过联姻可以共享出洋务工的资源,在外互相照应。
尽管远在外洋的年轻金山客是理想的夫婿人选,但一些拥巨资返乡的老华工却不是受欢迎的婚配对象。由于工资低微、抵偿船费和中介剥削等原因,美洲华工想积累财富十分困难,因此能够在结婚时提供巨额财产的华工往往已年纪甚长,他们被称为“金山伯”。[ 详参台山侨务办公室编:《台山县华侨志》,第52-54页;刘重民编着:《台山华侨沧桑录》,第25-26页。]不过,由于双方年龄差距过大,与金山伯的婚姻往往遭到年轻未婚女子的坚决抗拒。有父母恐怕女儿反抗太过激烈而出意外,宁愿选择退婚。例如李氏被母亲许字一位拥资旋乡的金山伯黄某,但听闻黄某年届花甲,遂大肆咆哮以示抗拒。其母恐生意外,迫不得已遣媒送回礼金作罢。如果父母不愿妥协,女子则会以更为激烈的方式抗婚。台山少女阿娴便是“宁嫁贫少执箕帚,不愿红颜配老人”的典型例子。及笄之年的阿娴本为婢女,不甘受虐私逃回家。主人向其父母追讨身家银,并同意其父母之请,以其求偶礼金相抵。尽管父母很快通过媒人将女儿许配给老金山客,但阿娴对婚姻安排大为不满,并声言“宁作少年鬼,不做老人妻”,坚持反对到底。双方的僵持导致阿娴离家出逃,最终觅得穷小子作如意郎君。更有因拒嫁金山伯而酿成惨剧的个案:一位未记载姓名的女子本已属意他人,存诸于心。这时一位年将耳顺的金山客旋唐,欲成妻室。一众媒人“利其多金,闻之喜跃若狂,莫不将己女子之年庚拈去,以为他是满载荣归,若得他为婿万分荣幸,父母亦可得他的余荫”。最后该女子当选,但不忍与爱人分离,且不愿接受与自己年龄相差二十多年的金山伯,因婚姻不得自由,“惟有一死以见志,遂赴龙宫而葬鱼腹”。
这些事例都将女子抗拒华侨婚姻与追求婚姻自由合为一谈,且事件的记录者都认为女子抗拒婚姻安排是对自由的误解和滥用,加以谴责。前述之李氏被讽“性染自由,不甘为盲婚所强迫”,阿娴同样被指“误解自由”。而年轻女子亦往往将逃避华侨婚姻与民初女性解放思潮下的婚姻自由相结合,作为抗婚理据。海晏的陈氏即为一例:

陈氏女曾入学校读书,畧通文字,常以婚姻自由为心。数年前父母将伊配与伍北成为妻。北成向往外洋,尚未回家完娶。迨女年华三八,望眼欲穿,乃托人求夫家接归。至今年余,北成犹未言旋。女乃向家姑称说,拟赴省城读书,以期学业进步云云。家姑不胜骇异,遂多方阻止,并遣人报知伊外家。父母即接女归宁,亦严行约束,女因此不得达其目的,乃以自由为题,自撰一小论,中有国家法律专制于上,翁姑父母专制于下,笼中鸟耶,釜中鱼耶,阱中兽耶等句,贴于家庭壁上,以纾其抑郁无聊之志。

这段文字多次暗斥陈氏企图借读书为名,逃离婚姻,并认为这种行为反映陈氏“不安于室”。值得注意的是,陈氏最初并非为了追求自由而反感这段婚姻,反而和她父母一样,期盼丈夫归来完婚。激发她追求自由的,是未婚夫迟迟未归的现实,也就是华侨妻子通常会面临的“守活寡”命运。她认为这段婚姻不仅剥夺了婚姻上的自主选择,还将长期禁锢她的人身自由。可见,对于有可能嫁给出洋男子的少女而言,婚姻自由的意义并不全是为了追求感情,甚至不是绝对抵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传统婚姻缔结方式,而是一个避免婚后“守活寡”命运的机会。
当“嫁予金山客”成为狂热追求的同时,台山亦出现一种表面上截然相反的婚姻观,这同样反映在歌谣之中。侨汇涌入形成的巨大购买力,促进了台山商业的繁荣,做生意成为令人崇尚的新职业,甚至比去异国务工更好。生意人既可获利致富以保证衣食优裕,又可长期陪伴家庭,因而成为比金山客更为理想的婚姻对象。相较而言,华工终日离家在外便成了婚姻劣势。有歌谣云:“有女勿嫁金山客,别个家庭不记得;有女尽嫁生意仔,朝鱼晚肉好心才”。不过,尽管歌谣指出跨洋婚姻带来的长期孤独,它仍然反映财产和经济地位在择婚和招婿中仍是重要考虑因素。此外,台山歌谣中也有认为出洋男子薄情而忘家,甚至劝吁“有女毋嫁金山客,掉转船头不记得;有女要嫁耕田人,朝见晚见好知心”,认为本地耕田人比外洋客更适合做夫婿。尽管对金山客薄情的指责其实多源于误解,这首歌谣的确道出跨洋婚姻的问题在于丈夫长期缺席和妻子的情感生活缺失,而其广泛流传,亦反映出为数不少的台山人对跨洋婚姻持否定态度,认为稳定婚姻的关键在于情感支持而非财富追逐,夫妻相濡以沫比起金玉满堂而丈夫寡情薄幸的婚姻更为合意。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金山客”的婚姻资本及侨乡女性的婚姻抉择

下一篇: “金山客”的婚姻资本及侨乡女性的婚姻抉择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