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传播创新的角度来看,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社会时期“文字的发明”、“印刷术的产生”以及工业化时代“电报的问世”这样几个鲜明的发展阶段,并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和各种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革命。在这种新媒体传播的环境下,“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成为这个时代一种典型的消费、交往、传播、教育、生产等的综合体,为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动因。
1.“人的数字化生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反思点
区别于一般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其政治属性,或者也可以说是政治价值观的社会化再生产的过程;但是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和一般的教育实践一样又是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旨归的一项知识传播和思想再造、“从思想上掌握群众”的活动。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在宏观上由于坚守“灌输论”的基本思维方式,造就了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不相适应、不相均衡的基本问题。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面,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替代性”问题就是在供给侧如教材、教学内涵、教学素材等方面替代和脱离少数民族大学生及其民族文化上的一种不均衡。
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互联网和各种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全面渗透到人的生活世界当中,学生的存在方式普遍呈现出“数字化生存”的特点,按照尼葛洛庞帝的观点,这种“数字化生存”的主要特点是“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信息传播、交流与交往”,当然这种“生存”方式还包括数字化的消费、数字化的娱乐、数字化的学习和科研、数字化的教学等。教育哲学对于这种“数字化生存”更多地是从“后现代教育环境”这种视角进行分析的,但是教育的本质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人的数字化生存”面临着与“人的物质存在”、“人的精神存在”不同的教育需求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基本逻辑起点就是要重视这种“人的数字化存在”形势。
2.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反思“人的主体性”
任何一个时代的教育理论或教育哲学都无法回避“主体性”这个话题,不管是从教育的“价值论”出发,还是从诸如“认识论”、“本体论”出发、“方法论”出发都是如此,因为教育理论范式的任何一次变迁都是为了解决“如何更好地使教育满足人”的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角度来看,“政治性”抑或“意识形态性”是这种特殊教育“政治正确”的必要前提,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还担负着一定的德育、生活教育的责任,正是由于这种具有一定“灌输性”教育属性的存在,应试体制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带有明显的“教师主体性”特点,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走向了“极端主体性”。
当前,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种基本矛盾的转变过程中,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一端的改革最为突出的一点即渴望从“主体性”走向“交互主体性”。这种发生在主体和主体之间的重新对话和均衡即是微观层次上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进行调适的必然过程。总的来说,“交互主体性”也即“主体间性”,既代表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主体互动”,也代表着教学内容在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均衡,还代表着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的与教学环境之间进行积极的对话协作的过程,这是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主义”下“主体性”教育哲学的必然向度。
3.内嵌于“核心素养”之中的“交互主体性”成为当代学校能力建设的核心向度
“学校能力”建设是当今教育全球化时代各教育强国竞争的核心,是决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形成人才吸引效应的关键。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推出了《初等与中等教育法》,旨在重塑美国“学校能力”,形成美国教育的全球霸权。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近几十年来先后推出的“学校能力”建设计划来看,着重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共同的趋势,按照欧盟对“核心素养”的概念定义,它指的是“所有个体达到自我实现和发展、成为主动的公民、融入社会和成功就业所需要的那些素养”,其主要的素养要素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素养”以及“协作素养”等内容,对一个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起着基础性、框架性和长远性的作用。
用核心素养的视角来看,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成功注入“交互主体性”的意识和思维逻辑是现代教育强调“整合主义”管理理念下必然的要求,同时也是顺应世界“学校能力”建设大趋势的合理路径。在国外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是被诸如“公民教育”、“心理教育”、“互联网社会心理教育”等之类的“类型化”的教育所代替,不涉及过多灌输性的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因此,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向度来看,顺应这种国际教育的趋势,从学生的“核心素养”着眼培养其“交互主体性”的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构成了我们超越“主体性”、走向“交互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