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学院校内部优势(S)
医学院校开展创业创新教育有几个明显优势。
首先,医学院所学生普遍能力较高,综合素质较高。由于医学学科的特殊要求,医学院所学习气氛很浓,学风很正,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同学对学习的态度和要求往往高于其他专业,基本具备高素质、高效率,具有严谨认真肯奉献的美德,对学习能够认真对待,对课程作业和要求都能保质保量完成。
第二,医学院校的科研平台较高,专业较全面。在基础医学领域和生命科学技术领域,大部分医学院均拥有权威学科和权威领域,具备技术前沿优势,多数学科带头人有大量的技术创新和专利,积累深厚,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好的科学指引和实验条件。临床医学方面,大学的附属医院往往拥有最权威的专家教授,能够带领学生探寻最前沿的诊疗技术。卫生事业管理学领域,大部分教师往往对医药卫生体系有很深的研究,并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与社会和市场需求深入接触,对产业发展趋势有较深可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健康类产品涵盖范围非常广:药品、器械、设备保健品、服务模式等等,而医学院校的学院和开设学科,均有能力为其提供解决方案和相关人才。
第三,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医疗健康服务需求和研发提供了融合场地。高等医学院也要承担社会服务责任,能借此机会将大量前沿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信息带回学校,再整合学校的平台和科研力量进行创新和研发。
2. 内部劣势(W)
与优势相对应,医学院的也有自己明显的内部劣势。
首先,学科形式单一,“双创”教学理念缺失。医学院特有的严谨、保守的学风和氛围,历史上医学院校就缺乏创业创新理念。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医学院校较难认识到“双创”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动力对学生开展双创教育,因此也没有着手开发缺乏特色课程体系。
第二,符合教学条件标准的教师队伍人数有限。在医学类高校,政策往往只鼓励科研创新、不鼓励科研成果转化,更不鼓励教师暂停教职创业了。教师思想因此也普遍变得保守,对双创教育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另外,医学类教师普遍缺少产业背景,不了解市场,也就无法在创业创新领域给学生实质性的指导。
第三,学生的创业兴趣很低,参与途径有限。据王伟群等人对某医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的时间、兴趣和精神。而且学生参与双创活动的模式主要有参加各级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参与各类创业创新赛事,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三种模式。学生可以申请的创业创新项目也不多,只有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长创新参与基金项目等。
3. 外部机遇 (O)
第一,医学服务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医学院校需响应时代要求。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健康将超越经济,成为人民的主要追求。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的医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人口快速老龄化和疾病谱的改变标志着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将逐渐由单纯的寻求“医疗服务”转向了“健康管理”。“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提出更标志着我国政府追求人民健康与经济发展双向平衡的决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医学服务将由单一狭隘的临床医疗服务扩大到集预防保健、社会服务、社区服务、康复服务、养老服务、长期照护等。在“互联网+”浪潮下,医学将广泛地与衣食住行相联系,医学的社会作用也将在老龄化社会达到顶峰。
第二,健康产业体量巨大,前景广阔。据推算,中国健康产业总体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2016年,我国医疗健康产业规模已达到5.6万亿元,占GDP5%左右。2020年,健康产业规模有望达到8万亿元以上,2030年有望达到30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第三,健康产业涵盖范围广,包容性极强。根据赵莹等的分析,广义上健康服务产业链主要有五大基本产业群:(1)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2)以药品、医疗器械、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药品耗材产业;(3)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4)是以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以及(5)是健康养老产业。也就是说,在大健康产业中,创新的领域和类型广阔:不仅新医疗疗法、新药、新操作技术、新医疗器械、新营养食品属于创新范畴,新的服务模式、新的流程再造、新的保险设计方案等也都属于创业创新。目前,医学院所的专业设置基本涵盖了所有产业领域,有巨大的产业转化潜力。
第四,健康产业领域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突出,对合格人才需求极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与医学相关的各类专业性、复合型人才。传统的医学教育只鼓励学生培养医学专业技能,认为创业是“分心”、“不务正业”,不鼓励学生分散精力。如果医学院校能够完善的学科教育之外,增加职业培训体系训练,为各专业师生创造良好的双创条件,那么全国的医学院校将能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宝贵人力资源,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助力。
4. 外部威胁(T)
虽然生物医学及其相关专业已经纳入了政策优先发展轨道,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社会上长期存在的对医学院校和医学生刻板印象和舆论偏见:医学院应该将全部精力用于医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上,搞创业创新是“不务正业”。尤其是在优质医疗资源紧缺、医患矛盾突出的当下,大众甚至苛责医学生只能专注于本职工作,专心看病,不许创业。医学院校搞“创业创新”,可能要面对更严苛的社会评论。
其次,现有政策并不额外支持和鼓励医学院校开展“双创”教学和实习。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颁布了很多政策支持健康产业发展,但这些政策并未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挂钩。也就是说,除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外,并没有特别的政策鼓励医学院校发展“双创”教学与实践。而且,政府和社会资金流入健康产业的多,但流入医学院校支持创业创新教育的少,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力度也相对不足,不足以支持医学院校“双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