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模式
对国际服务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路径设计,应注重围绕教学模式、教材内容改革、师资建设改革、考评制度等方面展开。
首先是教学模式的改革,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模式是关键。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师的教,学生只是国际服务贸易相关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状态。在传统的《国际服务贸易》教学模式下,片面注重教师的单向输出教学,学生被动性的接受教师灌输给他们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和讨论交流的空间,学生从课堂上只能学习到较为陈旧的理论知识。学生不能很好形成专业视野,认为课堂教学缺乏实用性,最后导致学习积极性极大下降。
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就要改变传统的单一、单向传播的教学方法,在教师授课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内容。要积极开展实施主动型学习模式,比如以翻转课堂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分成不同模块,相关理论知识由学生采取看课件、视频提前学习。同时也要增加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内容,通过微课、慕课、网课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引入,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将教材知识点融合到当前服务贸易热点话题,结合服务贸易发展实践需要,及时导入最新发展动态,直接面当前市场最新需要。要紧跟时代发展需求,解决服务贸易现实发展问题,使课程学习更加注重于实用性和实效性。
2.进一步完善课程教材内容
服务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对教学内容的承载主体——课程教材进行改革。要紧密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个出发点,对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展开细致深入的改革建设。通过对比现行各类《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可以发现这些教材在内容编排与体系安排上,仍然偏重于对传统货物贸易理论的延伸性讲解。主要原因是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体系尚不成熟,学者对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体系的认知也存在偏差,导致现使用教材距离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仍有较大差距。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应充分挖掘国际服务贸易的独特性,增强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新问题、新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力度,增强《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的理论生命力和实践指导力。同时注重结合当前热点知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及时对所用教材进行梳理和改进,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
3.不断改进教师教学方法
目前,服务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任课教师本身普遍是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获取服务贸易专业知识的,他们已经习惯将自己所熟悉的这些课本知识再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传统教课模式条件下,教师们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不用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多的设计,就可以轻松完成《国际服务贸易》的课程。事实上,服务贸易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时效性,要求任课教师要有广阔的专业视野,能及时选取当前国际服务贸易的热点话题,进行专业性分析和深入讲解,强化对教学内容体系的补充和完善。一线授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国际交流水平,强化指导学生搜集服务贸易相关信息、分析服务贸易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趋势,甚至深入服务贸易行业获取实践技能的锻炼。注重培育学生关注服务贸易细分行业领域的发展方向,培养出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懂理论、讲规则、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学生,以适应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受我国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不得不遵从教学大纲的安排,讲学的重点也不得不围绕考试重点展开。往往导致教师无法及时跟进最新的服务贸易发展动态,所讲非所见,所学非所需。这就要求教师对《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设置以及对教学大纲的设计,都应更加注重其前沿性和实用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将《国际服务贸易》理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结合中国实际热点问题来介绍学科前沿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动态,最终实现对社会急需的服务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4.推进课程考评制度改革
传统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考评制度,主要依赖于期末一次性考试成绩的评定,而忽视课程中平时成绩的评定。这样的考评制度并不能客观评价学生应用能力的形成,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的考评制度应强化对应用型能力的考评,注重形成性成绩考核。形成性成绩的体现,可以通过平时设定学生小组,给每个组单独安排研究课题,要求进行团队自主探索性学习。比如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安排不同的主题任务,每个小组通过团队合作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最后以PPT或其它的形式展示本小组的成果。教师应提出具体可量化的得分评价指标,对学生小组形成的成果,分别从形式表达、内容深度等角度进行进行针对性点评,多角度强化对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的引导。
考评制度的改革也可以尝试以赛促学,赛绩代替成绩。任课教师可以联合本年级或本专业学生,举办一些与国际服务贸易相关的知识大赛或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在课外可以成立国际服务贸易研究社团,开展国际服务贸易科技论文竞赛,服务贸易协定条款抢答比赛等活动,相关成绩可以直接认定为期末成绩。这样一方面通过和其他选手的交流,加深对国际服务贸易知识技能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提高应用能力。以此进一步完善考评制度,强化对学生应用型能力的科学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