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广西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这个几个核心,激发人民群众对建设“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美好家园的向往,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以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和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模式托起“生态广西”。
(一)打造“生态广西”自然之美
一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严守生态红线。按照山水田林湖综合治理思路,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建设,全面保护天然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维护好生物多样性。加快构建石漠化生态治理区、优质特色林木资源培育区、珠江—西江生态涵养带和北部湾沿海生态涵养带“两区两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确保“十三五”期末,实现森林碳储量达4.2万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总价值达1.5亿元。
二是培育扩大森林资源。深入实施林业“金山银山”、石漠化综合治理、新一轮退耕还林、珠防林、海防林等重点工程。加快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全国亚热带珍贵树种培育基地和特色经济林基地。通过造、封、抚、补、改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大力发展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培育混交林、大径材,提高森林质量效益。
三是加强自然生态保护。构建生态廊道和保护网络体系,加强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施广西“千万种野生动植物保护行动”和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保护好全区1150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和9494种野生高等植物。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严防森林火灾,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
四是全面推进环境治理。坚持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落实“大气、水、土壤十条”为内容,以污染减排为抓手,以确保环境安全为底线,组织实施环境问题大诊断、环境问题大治理和环境质量大提升、大考核“三步走”战略:2016年全区已完成了对设区市环境问题全面诊断,查清了病因、制定措施、落实责任;2017—2019年对诊断出的问题,进行全面治理,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到2020年,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进行全面考核,实现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的目标。
五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生态脆弱区域的保护制定最严格的生态红线管理办法,将林地、湿地、荒漠生态空间保护和治理,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政府责任制考核,坚决打击破坏红线的行为。分借鉴与学习兄弟省份实施国家公园试点建设的经验,开展至少1处广西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工作,探索适合广西特点的国家公园建设方式。
(二)打造“生态广西”发展之美
一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坚持本地培育和外部引进并重、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并行,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国家战略,紧紧抓住和用好“互联网+”和“制造业2025”等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广西节能环保服务业市场开放与规范,创新发展环保服务模式,积极培育壮大第三方环保服务企业联盟,强化环保服务业平台建设。
二是大力发展林业生态经济。大力发展油茶、板栗、核桃、澳洲坚果等特色经济林,建成一批木本油料重点县和高产特色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100个涵盖乡土珍贵树种、森林生态旅游及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经济林及林下经济、林产加工、花卉苗木、村屯绿化等领域的现代林业核心示范区。建设一批现代林业产业园区、林产工业生态园和林产品交易市场。打造龙胜等一批国家生态旅游扶贫开发试点县,建设“环首府森林休闲旅游圈”等一批特色示范点。新建和续建一批大型标准化现代花卉苗木生产基地、花卉休闲示范区。
三是大力发展农业新兴业态。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发展进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将第三产业培育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8]。实施粮食产能提升工程,开展特色农业产业提升行动,大力发展果菜菌茶等优势农产品,创建一批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大力发展富硒农业,培育休闲、生态、电商、创意、都市观光等农业新业态;推进农业产品深加工,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四是大力建设生态产业提升工程。走好“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色发展之路,实施生态产业提升工程。一是着力发展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通过推广现代化生产方式,创新组织化经营模式,形成一体化保障机制,做强一批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农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9];促进沿海石油化工、煤化工和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工业的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和产业融合,探索循环经济新领域,全面推行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绿色服务业,以打造全国旅游名省为契机,加快南宁、桂林、贺州等特色、民族旅游目的地建设,发挥民族、历史、宗教文化优势,带动物流、会展、交通运输等绿色服务业发展。
(三)打造“生态广西”百姓之美
一是打造城乡宜居环境。启动实施秀美山川工程,全面提升通道森林景观和乡村绿化美化,构建良好的城镇森林生态系统、城镇绿地体系。加快推进农村能源转型升级,全区沼气产量突破20亿立方米,农村地区使用沼气清洁能源总户数达400万户以上。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精准扶贫。建设自治区级绿化示范村屯5000个、一般村屯绿化6.92万个;创建“国家森林城市”5个,创建广西“森林县城”、“森林乡镇”、“森林村庄”等各类单位300处以上。
二是推动绿色产业富民。开展林下经济“十百千万”富民增收行动,建设10个国家级林下经济综合示范基地、提升70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超过5000万亩。鼓励山区群众发展与林下经济基地相结合的农家乐、森林人家,建设森林文化教育基地和森林博物馆。培育一批“百万元屯”、“千万元村”、“亿元乡镇”、“十亿元县”,培育一批林下经济品牌。
三是满足生态产品需求。增加森林碳汇,提升生态功能,增大生态容量,提供释氧固碳、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降低噪声、调节气候等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大力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森林食品、生物产业等林业产业,为市场提供木竹制品、纸张、松香、干果、花卉苗木、森林食品等有形的优质生态产品。通过发展森林旅游、森林文化、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等,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生态文化产品。
四是推进林业生态扶贫。以植树造林和其他生态重点工程为措施,加强水源林保护,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进一步遏制石漠化的恶化和扩展,充分发挥森林蓄水、保水、净水功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民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全面抓好“六个一批”:林下经济致富一批、森林旅游带动一批、速丰林特色经济林扶持一批、生态护林员工程解决一批、现代特色林业核心示范区辐射一批、强林惠林政策惠及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