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引领实际就是一个人的信仰问题,触及人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任何的缺失错位和动摇,均会产生不可估量的问题与后果。思想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总开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导致结果,好的思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好的大学生导师善于以其丰富的学识素养教育学生向上向善。
(一)开展“爱”的教育,学会爱与被爱,塑造完美的人格和心性
大学生导师要充分认识到爱所蕴含价值,爱对政治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和生活意义作用与影响,加强对学生爱的教育引导,只有爱是人的美好的心灵的自然流露和甘愿无私奉献与付出,是蕴涵于内心的道德修养和情操。爱的定义很宽泛,有对人的爱,如对亲朋好友,同事同学,对他人的爱。有对一个整体的爱,如对国家、民族、社会、人民的爱。有对地域的爱,如家乡故土。有对事物的爱,如职业、行业、专业、学业,有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爱。也或者是对某一物品某一兴趣爱好等等。对于有生命力的东西称之为爱心,对于事物类的称之为爱好。爱是构建社会关系的一种最真实最稳固的情感表达和寄托,爱能滋生热情、关怀与责任,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人世间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情感沟通交流生活,有了爱才会使人充满希望并激发人的积极向上动力,有了爱无论是家庭(家族)、单位、团体、社会、国家才会更加温馨和谐,关系才更加融洽,办事才更加顺畅和高效,但相反如果人际关系紧张,互不信任,互相提防甚至于残忍争斗,那只会让人觉得失望悲凉和心寒,也将因社会成本,个人成本增加而导致外部的不经济性。如果再不重视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的重构则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危机将不只是偶然现象。我们无法想象世界上没有了爱,人际间会变成什么样。我们大家都渴望生活在爱的世界当中,得到更多物质利益,希望从外界索取到更多精神上的爱与关怀照顾,却很少考虑自身所应奉献付出,那怕是一丝丝的爱心,自身应该具有探求世界真理的热情和执着。不愿从自身做起付出爱和努力。因此人与人之间,逐渐变得功利主义盛行,无序竞争愈演愈烈。应该说人的正当的利益要维护和争取,通过正当的竞争中取得的成果和利益值得世人称道和赞许,而不正当无序竞争损害他人社会国家利益的做法是必须予以摒弃。因为他不符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爱的内涵和实质,不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爱的内涵和价值取向。之所以大力提倡在高校开展爱的教育,就是要构建共赢思维,摒弃零和游戏,就是要传播爱心的种子,在源头教育和引导,从幼儿时期开始造富有爱心责任和使命感的人,他(她)们是祖国未来接班人,承担起使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的重任,爱是一种人际粘合剂,可以优化人际关系,可以在受伤害时抚平心灵的创伤,可以带来安全感,可以减少很多的矛盾和内耗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带给人们无穷的力量和创新能力,爱作为一种动力源能激发人们向深奥的知识海洋去遨游。但并非无原则和法律约束的乱用。它一定要在效率和公平中坚守。在事关国家整体安全和社会集体以及个人利益上作出恰当取舍。
1、从宏观上来讲,就是对祖国饱含深沉的爱。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等放弃美国优越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毅然回归祖国,靠的就是对祖国的热爱,正可谓:“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当前,无论是中央出台的《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还是我们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方面,都强调要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教育要立德树人,把爱国主义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们要教育青年大学生爱国,牢固树立家国情怀,把这种恒定的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里,融进骨子里,在思想和精神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并把自身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富强和谐稳定紧密相连。作为大学生导师,要在意识形态上加强对爱国主义的教育,防范不当言论和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与丑化。前不久曾有一名考入湖南某学院的2018级新生,多次在公开场合,并利用微信等自媒体发布不爱国的言论,受到取消入学资格的处理。
2、从中观上来讲,大学生要有对自已的家乡,自己的故土、对自已的行业职业的热爱。把对家乡,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的爱,能传承乡土观念、宗族意识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为家乡做点实事,办点好事,尽点心力的思想意愿。对自己的行业职业的爱可以把力量用在学习钻研技术技能和业务能力的上,更好地为所在单位为所在岗位服务。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优秀的学子在大学毕业多年后,回报家乡回报母校,为家乡和学校捐款捐物的义举。
3、从微观上来讲,就是对祖辈、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对他人和自己的爱。古人云:“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对父母以及上辈的爱是一种孝道,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使得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得以延绵不绝,永续流传。爱是一种情商,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它不能从书本上学来,要从生活中用心去感悟,一个人首先要懂得感恩,做一个情感上的明白人,只要有爱的付出,就会有爱的复返,在这一种社会的活动中使人的爱心更加得到巩固和升华。从而修炼出完美的人格和心性。
(二)开展“善”的教育,学会与人为善,塑造优良的品行和心性
同样的大学生导师也要认识到善对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善良对世界对国家对社会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价值体现和作用影响。善良,是指心地纯洁,纯真温厚,不怀恶意,没有投机,不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并且发自内心、出自本能地有益于他人和社会。善良是在平常自然流露出来的简单和朴素的为人方式,是人世间除爱之外的又一种美好心灵与道德品质。古今中外有许多的名言是关于善的论述的。《三字经》首先就提到“人之初,性本善”。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明确提出道德教育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善良的感情,第二个任务是培养善良的判断,第三个任务是培养善良的意志。德国哲学家康德继承了卢梭这一思想,其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任务就是将潜藏于人性中的善性发展起来;他提出道德的关键在于“善良意志”,在于“良心”。国外对善良的认识和倡导也与我们有共同之处,就是把善良尊崇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动力源泉,其重要性几乎可以与人本身等同。但现在我们反观当前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进,还远远没有达到它应有的程度,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改善和提高,在物质文明方面发展起来了,但在精神文明上却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一些违背善良违背良心的行为甚至恶行偶有曝光,坑蒙拐骗,伤人害人的事也时有发生。这其中的原因是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抛弃了,甚至有的还被破坏了,本来建设一个充满善良善意的社会已属不易,没有形成一股共同的力量去维护它,却不断地有人去破坏它,却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法律惩罚机制,能起到稳固的常态化的效果吗?有人将这些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归因为社会转型期引发问题,其实并不是社会发展阶段所带来的问题,这既有社会价值取向的问题,也有教育的问题,更有人的基本道德素养和操守问题。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为人文社科研究的先驱,比大众更应该关注社会的动态发展变化,思考所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及其诱发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理性思维,辩证思维,尚未做事,先学做人。引导好学子从善如流,与人为善,把善良带到工作生活中来,带到为人处世中来,带到社会各个角落中去,要将善良与爱心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引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青年大学生要牢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誓言。为保证计划落到实处,从国家层面上要抓好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善良教育体系,让父母成为孩子的称职的启蒙老师,让学校(老师)成为学生的成长导师,让政府机构成为大众合格的宣传教育队,让法治成为一柄双刃剑惩恶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