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微媒体时代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之“难”
 
更新日期:2019-12-18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浏览次数:18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削弱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主流媒体作为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主旋律的主阵地,具有严肃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微媒体时代,

 
(一)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削弱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
主流媒体作为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主旋律的主阵地,具有严肃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微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体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几乎所有社会成员都可以成为实时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主体。微媒体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在平台上公开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每个人都牢牢掌握着自己的话语权。
微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主体,人人都是信息中心的特点,一方面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对海量信息的迫切需求,扩展了大学生的知识广度。但另一方面受微媒体“去中心化”现象的影响,也使得国家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主流文化的传播力度无形中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大学生渐渐对主流媒体正式性和标准性的声音失去了崇拜与信任,对主流文化的传播失去了兴趣与认同;而热衷于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权威媒体的中心地位和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挑战,加大了培育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和自信的难度。
(二)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增加了信息筛选的复杂性
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话语主动权。微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传播的内容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信息的内容和数量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的总和。网络信息的更新换代愈加频繁,微媒体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与共享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首先,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微电影、微直播等微媒体了解到的文化信息更加丰富多样,提高了大学生接触中华文化的机率,通过频繁地接触无形中使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知中华文化。其次,正是由于微媒体多元化、共享性的传播特点,西方外来文化如潮水般涌入到了各大微媒体平台之中,与中华文化产生着强烈的碰撞。再次,某些境外敌对势力也伺机乘虚而入,把微媒体当作了进行文化渗透的有力工具,利用微媒体的便捷性和虚拟性,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输出。这种多元化的文化传播降低了大学生辨识文化产品的能力,增加了大学生筛选文化信息的复杂性,不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三)传播方式的碎片化分解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
微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呈现碎片化的特点。这种碎片化的传播主要表现为以个体自我为中心,信息传播主体、内容、时空的碎片化。微媒体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迎合了大学生高效利用碎片时间的需求,使大学生能够在琐碎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实时信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一以贯之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但微媒体碎片化的传播不利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认知。首先,碎片化的阅读容易导致大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产生片面化和肤浅化的理解,不能领悟到中华文化的精髓,产生“瞎子摸象”的不良结果。其次,碎片化的内容则会使中华文化失去其一贯的延续性,将这个有机整体分割成了彼此孤立的各个部分,斩断了中华文化前后相连的血脉。因此,微媒体传播方式的碎片化分解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切断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各部分之间的连续性,阻碍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与提升。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微媒体时代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之“难”

下一篇: 微媒体时代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之“难”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