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开展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双创工作的迫切性
 
更新日期:2019-12-18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浏览次数:18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应用型本科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地方上的普通本科都朝着应用型本科发展,并且朝着努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的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地方上的普通本科都朝着“应用型本科”发展,并且朝着努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的目标前进。为了建设“应用型本科”,学校通过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及整合产业创新,才能带动发展培养人才。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需要转变观念,目前普遍的举措倾向于校企合作,利于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国外: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相较中国早很多。1970年,在国外已经诞生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且从1980年开始,国外的越来越多的大学陆续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已有26个国家开展了类似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正在全面展开。例如,英国政府推出了一项大学生商业计划,专为18至25岁的大学生设计,它的具体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创办公司,让学生设计自己的经营理念,通过创建团队,筹集资金,开发市场,开发产品和提供服务,从而拥有创办公司整个流程的经验。第二部分是关于创业课程。学生和企业家可以共同参与一些活动和讨论,学生可以从企业家身上学习丰富的知识和经验。除英国政府外,日本还提出了《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以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
国内:然而,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在高校,大学毕业生除了就业和研究生深造外,一般都选择出国,这也是当今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滞后所导致的。与此同时,社会和家庭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通常,传统的高等教育只会强调一般知识和技能的简单转移,关于教学内容和方法都是循规蹈矩,没有突破。大部分高校甚至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些高校和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创新行为和创业实践持反对意见。其实,中国高校的“双创”教育至今已提出了一至二年,但是对于推行实施的具体方案还不够完善,这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非常不利。根据2018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的抽样调查,2017年毕业生中有78.7%选择毕业六个月后工作,包括全职和兼职;2.9%的人是选择个体自营;0.4%的人选择入伍;10.8%的人选择继续学业,其中7.0%的人选择在中国学习,1.1%的人选择在香港、澳门、台湾或国外学习。2.7%的人继续在本科学习;7.2%人处于失业状态;1.4%的人还在打算去国内外学习;3.4%准备继续寻找工作;2.4%的人已经对求职或求学放弃。其实连续几年的调查发现,每年有愿意进行创新创业的人大约占整体的20%,但事实上,每年只有2%的人真正实现创新和创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接近10倍。
因此,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迫在眉睫。
(二)计算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为大学生创业带来更多基础
计算机产业作为中国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员的需求也在增加。计算机学科需要不断接受新鲜事物,它具有专业化和应用广的特点,比其它专业在就业渠道上更加广泛,这也决定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具有先天优势,更有可能在创业中取得成功。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创新市场的需求,从而导致毕业生很难满足雇主的要求。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学生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尤为重要。并且在计算机软件行业中,中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急需大量的高端软件技术人才才能改变,而只有通过创新创业才能够实现高端软件技术人才的技术突破。
(三)长三角地区的软件开发需要更多的创业人才
实际上,计算机产业在全球发展的推动下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进入了快车道,在产业规模、环境和技术水平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计算机行业,特别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相关行业,给计算机专业带来的影响尤为深远。随着长三角经济社会的发展,软件产业也发展迅速。但是,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技术人员短缺。产业的发展迫使计算机专业进行创新,需要全面和持续地实施创新和创业教育。因此,高等教育在产业发展的趋势下,在整合专业教育要素的同时,努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能为计算机专业学生铺设更多的创业之路。
(四)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不够明确
创新创业课程受传统概念的影响,划分为辅修课程。尽管高校提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只能作为选修课程[5],其实大部分授课老师不能够深入理解创新创业。关于创新创业知识的转移仅限于理论层面,并没有结合计算机专业的创业实践剖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
2.双创教师队伍不专业
就目前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仅处于人才培养体系的边缘地位,其中大部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在大学第四学年开展的,大多数是模拟训练。通常授课教师不具备创新创业经验,一方面,教授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大多来自青年团委员会、辅导员、行政人员等,因其没有真正创办过企业,不具备创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相关经验,在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创新创业上十分困难。另一方面,专业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和研究,很少有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授课内容枯燥乏味,停留表面不透彻,无法引起学生重视,很容易使其成为修学分、被动学习和临时应付的课程[6]。因此,如何有效地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如何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计算机专业课程紧密结合,规范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值得探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开展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双创工作的迫切性

下一篇: 开展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双创工作的迫切性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