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该培养模式的专业定位与规格高于普通高职高专同类专业
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式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培养模式决定培养目标的达成。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缩写为OBE),经过酒店业人才需求调研和讨论,初步理清与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我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定位是培养具备专业酒店管理技能、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胜任高档酒店及高级别服务行业领域中、高层管理工作、综合素质全面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专业定位与规格高于普通高职高专同类专业,我校是以教学型为主的二类本科,介于以研究型的一类重点本科的精英型教育和高职高专的大众教育之间,综合二者特点,主要培养既具有比较扎实的酒店管理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酒店管理职业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4-5年的修业年限,发挥不同层次院校之间的“中间站”人才培养作用:一方面我校酒店管理优秀毕业生通过考研可以到国内外研究型大学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高职高专院校的酒店管理优秀毕业生提供进修提高的机会。
2、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本培养模式的专业特色就是通过四年的学习,使学生成为真正满足现代酒店业发展需要的、得才兼备的新型酒店管理人才,既掌握现代服务理念,了解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又要熟悉我国酒店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还要精通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部门的业务知识;更要具有酒店的前厅、客房、餐饮、康乐、会展等管理与基本服务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能力以及一定的职业外语表达能力。
3、“柔性”体现人才培养过程的灵活性
针对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方案已经基本整理完备,采取“3+1”“柔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即:“‘3’年校内学习+‘1’年校外的合作酒店实训学习”,其中校内学习以系统学习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为主,其中大部分专业课设有专业模拟实验内容。
“柔性”,指为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在一定的人才培养规范前提下可以根据外界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培养方式,具体是指前三年校内学习和最后一年合作酒店实训学习采取“形式分开,内容互补”进行设置,做到灵活多样,使人才培养最大限度与市场对接。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指随着专业建设的推进和专业品牌的影响,合作方的选择范围和层次不断提高,专业针对性也越来越强。在2012年刚提出酒店管理专业设想时,对这个专业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仅仅从市场对专业酒店管理人才需求旺盛的角度考虑应该申办酒店管理专业,至于怎么培养、培养什么样的酒店管理人才还处于模糊到清晰的转变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也不是很具体。在这种情况下,学院与外界相关酒店企业的联系几乎处于空白阶段。经过近年的市场调查和宣传,学院对酒店管理专业有了深入的认识,专业培养目标明确,社会影响力加大,学院又针对部分学生是少数民族特征及远到厦门身体不适应等情况,陆续与天水周边及其他发达地区星级酒店寻求合作,签订合作培养协议。
二是体现在前三年在校学习过程中,遵循“合作培养”原则,针对专业初办时期学校教学师资力量较弱、教学资源配备不齐全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差的情况下,与合作酒店加强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最大化发挥合作酒店在实践教学中的优势互补特征,可以把前三年理论教学部分中涉及的配套实践教学环节调整到最后一年的合作酒店中的实训学习环节中来完成,充分发挥“3+1”校企优势互补的“柔性”战略优势,最终实现建立工学结合、政学企结合、教、学、做合一的现代酒店管理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4、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
整体教学模块设置上更加全面:(1)课堂教学模块;(2)学术讲座模块;(3)社团活动模块;(4)社会实践模块构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更为先进,培养质量上要更加综合,以质量为根本,在教学中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管理理论的同时强化学生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其中的课堂教学模块课程按照“3+1”原则设置:
校内专业理论课程主要包括:酒店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菜点与酒水、酒店英语、现代酒店营销、酒店财务管理、会议服务与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等。
最后一年实训除熟练掌握酒店管理的基本操作技能,还要完成酒店管理的相关实训课程学习,主要包括:酒店酒水、茶艺实训、酒店前厅管理实训、酒店客房管理实训、酒店餐饮管理实训、酒店行政管理实训、酒店综合管理实训等实训课程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