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志愿者现状分析
 
更新日期:2019-12-18   来源:高教论坛   浏览次数:20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高,参与社会治理意识较强随着志愿服务的社会引导不断增强,大学生对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也愈发高涨。在笔者接触的广西

 
(一)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高,参与社会治理意识较强
随着志愿服务的社会引导不断增强,大学生对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也愈发高涨。在笔者接触的广西区内大多数院校,每年大学新生加入志愿者协会的人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攀升,据笔者所在院校调查发现,在校期间只有约20%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志愿服务活动。但从志愿者的注册率来看,仍有可提升的空间,不少学生表示自己可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但去注册会觉得“嫌麻烦”。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出于“想增长社会见识,多了解社会”、“为社会发展做点事”等具有参与社会治理意识的初衷。在参与志愿服务的体验上,不少志愿者表示志愿服务的形式需要学生与地方政府机关等组织多沟通协调,尽量丰富志愿服务的载体。
(二)高校志愿组织制度较为完善
大部分高校的志愿者组织机制基本都是校党委领导、团委具体指导下设立的志愿者团体,团体内部再按照层级和职能分设多个部门及多个二级院系团队。从整体的运转情况来看,当下的组织机制较好地在学校统一管理下独立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同时也加强了志愿团体自身创新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在高校内部工作如重要会议的承办、大型活动的执行,高校所在地方的教育、卫生医疗、体育、环保等事务上,都有高校志愿者队伍活动的身影,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此外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志愿服务成为一个新的成长点,且有的学校以此为基础推进了项目化的志愿服务。如笔者所在的院校就有依托计算机专业和营销专业推进的跨境电商志愿服务工作室等。
(三)高校志愿组织专业化管理水平较低
志愿者组织的专业化管理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在管理理念上缺乏专业化的视角。大部分高校仍旧把志愿者队伍当成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团体内的成员流动较大,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对团体成员的培训严重不足,总体而言,高校的志愿者资源丰富,但缺乏有效的专业化组织管理。二是对志愿服务工作的价值认可度不高。外部环境对于志愿服务的观念仍旧停留在志愿服务是一种奉献的行为、志愿服务的含金量不高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只有志愿服务的价值得到尊重,同时强调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同时又是受益者,才能保证志愿者团体的不断发展。三是高校及地方对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很多情况都是有志愿服务项目或活动时才拨付一定的资金,且这类资金一般都精打细算,活动结束后也就所剩无几,平时用于维持志愿者团体运转及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资金可谓凤毛麟角。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校志愿者现状分析

下一篇: 高校志愿者现状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