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作为一个舶来词,又被译为社会创业、社会创新等。学者们认为,公益创业是指在“市场失灵、竞争激烈、资源减少、政府缺位、公共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为主要目的,企业和非盈利组织等社会组织在运营过程中将商业部门的经营和运作方法引入慈善领域,运用商业化和市场化手段创造性解决社会问题[1],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相融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最终实现企业等社会组织与社会福利的“双赢”甚至“多赢”。与传统的单一追求经济效益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和创业模式不同,公益创业代表了一种新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型公益理念和创业模式,是公益理念与创新创业有机结合的重要渠道与途径。公益创业在促进创新创业、经济增长及社会治理的作用日益突出,是推动创新创业和经济增长与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引擎”。
(二)国内近十年来公益创业研究概况
自2006年学者胡馨引进和介绍公益创业以来,国内研究持续升温,学界呈现较为活跃的气氛,出现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参与学者众多,各类基金扶持的良好研究态势,形成包括学术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等系列成果,且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多领域。利用中国知网CNKI五大数据库(中国期刊、重要报纸、硕博士学位论文及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关键词“公益创业”进行检索,从2006年到2016年12月30日,共有相关文献资料141篇。特别是从2009年以后,出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关于公益创业的著作有《公益创业学概论》(唐亚阳)、《公益创业理论与实践》(朱晓红)、《青年公益创业与志愿服务研究》(王义明 谭建光)。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有关公益创业的调查报告也开始形成并不断成熟完善。2014年发布的公益创业调查报告首次厘清了公益创业界限,2016年的公益创业调查报告制定公益创业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总体来看,公益创业的研究内容和范围比较宽泛,但相对集中,以国内外公益创业现状、重要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居多,其他如比较研究、实证研究、个案研究、模型研究、模式研究较少。
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某些高校公益创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走在前列,也逐渐形成一些具有代表性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如湖南大学的“公益助学+就业+创业”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众多的公益创业培训和实践类大赛如“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创业项目设计大赛及公益创业年会、研究中心、大讲堂、训练营等也对公益创业的理论研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公益创业研究会和研究中心也拓展了公益创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