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本土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更新日期:2019-12-19   来源:传媒论坛   浏览次数:28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童年往事》中,阿婆曾两次和阿孝提出,阿婆带你回大陆好不好并多次付诸行动,寻找回家的路。就像《山河故人》中到乐拒绝回到故乡一样。阿孝选择只记

 
《童年往事》中,阿婆曾两次和阿孝提出,阿婆带你回大陆好不好并多次付诸行动,寻找回家的路。就像《山河故人》中到乐拒绝回到故乡一样。阿孝选择只记住路途中的芭乐。即使在故事的最开始,父母经常向他们讲起在大陆时的一些事情,但是他们依然选择了遗忘。可是祖母和父亲对于大陆的依恋是整个台湾的移民家国情怀的体现。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似乎就是这些像父亲一样的移民在台湾的根基,生根发芽,继续庇护和保佑在这里继续生活下去的子孙后代。可是对于第一代移民台湾人来说,他们更像是没有根基的浮萍,漂泊的在水上。父亲一生都在劳累,至死方才躺在那张单人床上。祖母晚年一直都在奔走,想要寻找回家的路,至死方休,也没有因此善终。在这一点上,侯孝贤和贾樟柯都在电影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侯孝贤导演本身就出生在广东梅县,在幼年时期就移居到台湾,和阿孝有着相同的经历。所以产生了这样的思考。而贾樟柯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从那里走出来,走向北京,进而又走向国际,和他片中所描述的到乐也有着类似的经历。所以才有了片中三个时间段三个地点的展现,1999年的山西,2014年的上海和2025年的澳大利亚。《童年往事》更像是侯孝贤导演的一次反思与追忆,不一样的是《山河故人》中有着贾樟柯导演的过去、当下以及未来。是对过去社会的反思,当下社会的思考和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从三段中,我们找到了城市发展进程中,自我生存的法则。同时,侯孝贤在拍摄《童年往事》时正处在台湾电影新浪潮的时期,为了创作出更具本土性的电影,在语言、景物和传统习俗等方面做出了改变。影片中,阿孝的大段独白给画面营造了一个独立的空间,是一种文学性的表现形式,也是其本土化的一个特征。贾樟柯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扎根本土,从小人物小社会出发,展现整个社会的景象。力求发现社会问题,用底层阶级社会折射整个中国的社会现象。
电影《山河故人》中涛做了两次选择,第一次选择是晋生作为自己的结婚对象,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选择是正确的,可以获得更好的经济和物质汇报;第二次选择是孩子的抚养权,为了让到乐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环境,她选择放弃抚养权。电影《童年往事》中的父亲也做了一个选择,举家从广东梅县搬迁到台湾,从此一家三代人的命运得到改写。同样都是选择,但《童年往事》中是选择怎样生存,而《山河故人》中是选择怎样生活。生存是为了活着,生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东西。最具对比性的是到乐和阿孝两个人物之间。到乐的血液中流淌着山西汾阳人的粗犷与豁达,但这些品质都在离家的过程中一点点被磨灭。这其中包括他失去了最珍贵的母爱,这也就让涛失去了表达母爱的权利,从而造成了那段不伦恋。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父亲的野心给了自己和家人更好的生活,但对于到乐和涛来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大概就是情感,家人之间的情感。这是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始终在思考的问题所在。钱真的可以代替所有的东西吗?我想,电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到乐在感情上寻找慰藉,涛在雪地中独舞,只有一只狗相伴,这都印证着最底层,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是不会变的。这是对于到乐来说,如何适应从底层边缘化的社会走向大城市,完成自身过渡的必经之路。而对于阿孝来说,是来自广东梅县的内地人慢慢融入台湾的成长历程。在电影的最开始,在阿婆叫他过去说话的时候,同伴就对他产生了言语上的嘲讽。在回忆父亲时,说到每逢吃饭,父亲都要等阿婆上桌才开动。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他们是半个台湾人,半个内地人,广东有很多大家族,所以都很尊敬家里的长辈,这在父亲身上得以体现,但到了阿孝这一代,这样的感情就慢慢的被淡化了,以至于到电影的最后,阿婆身上爬满了蚂蚁才被发现已经去世很久了。似乎是从被骂不孝的那一刻开始,阿孝才终于慢慢长大,开始明白,开始适应真正的社会。这些思考包括亲人的去世,学业的失利,恋人的离去。在电影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山河故人》思考更多的是城乡中国的巨大变迁,从而带来情感随着社会阶层分化的分裂。而《童年往事》中则更多的是大陆与台湾地区的历史渊源和情感纠葛。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本土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下一篇: 本土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