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互联网+背景下,鲜活农产品流通的瓶颈
 
更新日期:2019-12-20   来源:农业经济   浏览次数:23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我国鲜活农产品冷链运输设备落后,制约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发展。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覆盖面积有所增加,流通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目前农村基础设施过分注重

 
我国鲜活农产品冷链运输设备落后,制约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发展。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覆盖面积有所增加,流通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目前农村基础设施过分注重“量”的增加,而忽视了“质”的提高。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道路增加127.5万公里,但道路硬化,安全隐患较大,距离“四好农村路”有一定差距。另外,我国的冷藏设备虽然有所增长,但总体缺乏,设备落后,缺少连接产销的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生鲜农产品冷链运输率达到100%,而我国果蔬,肉类和水产品的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2018年,我国冷链物流总收入为2987亿元,同比增长24.46%,冷藏车保有量16.6万辆,同比增长23.9%,冷链物流仓规模达到5200万吨,同比增长8.9%。但是,2018年,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量达到13.28亿吨,对冷链物流的需求大于供给。
其二,我国农产品流环节多、鲜活在途农产品损耗率高。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分为五种: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户—农民合作社—批发市场—零售商贩”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农户—龙头企业—零售商”模式,农超对接模式,产地直销模式和“网上供销社”。其中,在互联网+背景下,鲜活农产品“网上供销社”模式日益盛行,通过互联网下订单,连接鲜活农产品供给和需求。鲜活农产品流通的范围有所扩大,跨地域、跨空间,经过多个流通环节才能抵达消费端,加之冷链运输率较低,使得农产品损耗率居高不下,高达20%。另外,每多经过一个流通环节,鲜活农产品价格平均提高5%-10%,农产品高价格会减少销量,进一步增加鲜活农产品的损耗。
其三,供需信息不对称降低鲜活农产品流通效率。鲜活农产品是具有自然属性的产品,具有繁多和稳定的品类,并且鲜活农产品具有易腐易坏的特性,供需不对称会使得鲜活农产品供给过剩或不足,进而导致鲜活农产品无谓损耗。另一方面,鲜活农产品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差异很大,且消费量小,这给鲜活农产品流通带来了挑战。种植农户和鲜活农产品消费者之间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交换渠道,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从而导致农产品流通供应链不畅通,农产品生产不稳定,容易出现“农产品价格上涨—跟风种植—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下降—种植减少”的价格大幅波动现象,如:“蒜你狠”“姜你军”等价格非理性波动。
其四,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上下游企业互动少,组织化程度低。鲜活农产品具有易腐败的特点,要求农产品流通过程更加高效流畅,因此要求鲜活农产品流通产业链高度组织化。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小规模的批发商,经销商,零售商仍然占有主导地位,组织化程度低,具有“自营为主、抗风险能力弱”的特征。虽然2017年,我国恢复基层供销社一万多家,登记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到196.9万家,但是当前农民合作社和基层供销社缺乏上下游协调能力,管理松散,运营管理能力较弱,缺乏推动长期合作的能力。鲜活农产品流通产业链之间协调能力不足,无法通过鲜活农产品产业链间的资源整合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互联网+背景下,鲜活农产品流通的瓶颈

下一篇: 互联网+背景下,鲜活农产品流通的瓶颈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