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休假英文译名为sabbatical leave,其中的“sabbatical”具有周期循环休养的内涵,最早应用于农业,指耕作的土壤经过一段时间需要停止种植一段时间。从历史上看,教育和研究领域有的也把”sabbatical”理解为一段自由的时期,从教学和行政管理的常规学术任务中解脱出来,是进行密集、不受约束的研究和专业/个人发展的机会。
学术休假最早由哈佛大学商学院在17世纪末首次提出,在商界开始采用业界交流的“驻地执行官”模式,即一个企业有学问的人员被邀请到另一个企业担任一段时间执行官,在一些商业公司也采取了校企联合的“驻地教授”模式,由教授担当执行官。再进一步扩展,将驻地变为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其目的是为教学队伍人员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让他们学习新技术、增加研究项目或进行著书立説。乔根森对23所加利福尼亚社区学院进行的调查后,将学术休假主要分为三类: 进修深造、研究和旅行,当然这里的旅行是指进行研究和进修需要的旅行。在美国,学术休假通常是带薪的,通常是每七年给大学教授一次,最常见的学术休假包括为期一年的半日制工资和为期6个月的全日制工资。在英国,学术休假是经校长批准后,其正常职责全部或部分削减,一般时间为3个月或更长的假期。
Linda R. Otto比较了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工业领域、职业技术/社区学院学术休假政策和经费支出的相同性与不同点,认为三者的共同点都是让雇员得到了提升,不同点是认为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休假受益不如工业和职业教育那么立杆见影。Ali Taghi poor zahira研究了学术休假对提高教师工作效果的影响,并从国际、国内、本地三个地域范围以及组织、个人和职业发展三个层面构建了学术休假效果模型,认为组织的效果包括文化、结构、技术、环境和领导;个体的效果包括知识、技能、态度、情感,职业发展包括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认为学术休假可以被视为作为知识生产中心的现代研究型大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我国,1914年,北京大学校长胡仁源在其拟定的《北京大学计划书》中提倡“养成专门学者”是学术休假实施的开端,学术休假制度这一舶来品于1917年首次纳入我国政府文件,并在国立大学实行了30年左右。清华大学的学术休假制度源于清华学校时期在1921年制定的教员任用与游学规则 ,清华大学学术休假制度是具有大学供给教师休养福利和投资教师发展双重性质的一种教师管理制度。绝大多数教师选择研究、考察或攻读学位等学术导向的休假。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更加重视高等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996年国家教委制定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规定:对连续担任副教授工作五年,且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教师,根据不同情况,必须安排至少半年的脱产培训或学术假。对连续担任教授工作五年,且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教师,必须给予至少半年的学术假时间。国内部分高校建立并实施了学术休假制度。朱飞从高校教师学术休假的作用,我国高校教师学术休假发展面临的问题与不足,完善我国高校教师学术休假路径等方面开展了研究。邹宏等从建立研究生导师学术休假制度的必要性、现状分析以及策略三个方面研究了我国研究生导师学术休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