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利于实现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转化
习近平的讲话和文章中引用的典故,“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夫子到毛泽东,旁征博引、画龙点睛,总是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激荡。”把《习近平用典》中的典故融入《概论》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语言,提高教学语言的感染力、亲和力,实现教材语言真正向教学语言转化。
例如,“中国梦”是第九章的教学重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这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用这三句诗来描摹中华民族矢志不渝追逐中国梦的壮阔历程。近代史上,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才获得民族独立,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正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同时,习近平又告诫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梦想彼岸,就越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惊涛骇浪。“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只要我们具备“岩竹”坚韧执着的品格,不为困难所扰,不为矛盾所惑,不为利益所诱,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伟大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再如,“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是第十三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党中央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是合作共赢。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引用四地谚语: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合作共赢的重要性,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运用典故使教学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习近平特别注重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用辩证思维分析解决治国理政中的一系列问题。善于“以典喻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在《概论》教学中,恰当运用典故,可以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例如,“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反复强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目前,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还要全面深化改革呢?“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大意是:舟行水上,在险要之处小心谨慎,不易发生翻船事故,而在平流无险的地方放松警惕,往往会“舟覆人亡”。习近平借用这首充满辩证色彩的古诗,意在提醒人们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看问题,多个角度想事情,才能避免“盲人摸象”。如果只看到成绩,看不到存在的问题、困难和挑战,那就可能像这首诗里面说的那样,在“平流无石处”掉以轻心,以致沉沦。
再如,在讲解“经济全球化”时,首先,明确经济全球化的利和弊。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技术条件,给各国各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一定冲击。然后,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是支持还是反对?是肯定还是否定?最后,展示习近平引用的典故:“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意思是:再甘甜的瓜,所连接的瓜蒂都是苦的;再美味的枣子,都长在荆棘上。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不能因为优点就把它看得完美无缺,无视其缺点;也不能因为缺点就把它看得一无是处,否认其优点。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不仅要看到正反两个方面,还要抓住重点,那就是“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引导学生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辨证统一,这样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就不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支持或反对,而是权衡利弊、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
(三)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新思想的理解与认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其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一,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习近平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是否得利、民生是否改善作为标尺。第二,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习近平多次深情感慨,扶贫始终是他花精力最多的一项工作内容,几千万贫困人口是最需要关心的群体,也始终是他心中的牵挂。“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只有拿出真情怀、真热忱,把困难群众的贫穷当作自己的痛楚,而不是仅仅把扶贫当成例行公事,才能真正地消灭贫困,也才能让帮扶成为“有尊严的帮扶”,让发展成为“有温度的发展。”第三,补齐民生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鲜明的群众导向,“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出自《晋书·宣帝纪》,原典为“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习近平化用为“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把“黎元”排在价值坐标的首位,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以百姓之心为心”,只要我们党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亿万民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迈不过的坎。从以上用典可以看出习近平对人民饱含真情、充满温度。通过典故来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可以加深学生对新思想的理解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