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教育边缘化、不受重视的地位
高校对性教育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赵文君(2018)的研究中关于在“您认为学校对于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一问中,选择重视的占14.58%,选择一般的占59.59%,选择不重视的占25.83%,说明了我国当前的高校性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高,缺少普及度,并未引起学校重点关注。同时调查显示,在范洪涛关于大学生接受性教育课程的研究中,指出受过正规性教育的大学生不足40%,大部分高校仅在《大学生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修养》课中有两学时涉及性心理和性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相对学生渴望的性健康教育要求远远不够。一系列数据表明当前高校对性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性教育摆在教育工作的合适地位。
而大学生性心理行为又普遍出现偏差,如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和同居现象日趋增多;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婚前怀孕造成巨大伤害;对性与爱的理解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呼唤高校对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引起重视。
(二)课程体系不健全,形式呆板,内容陈旧单一
开设性教育课程的高校也存在许多问题,课程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课程的开设往往与思想品德课、班会课等相交叉,课程体系不健全,没有对性教育课程有制度上的规定,更别提开设专门的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内容陈旧,往往是教材上的内容 或网络上不规范、不科学的性教育资源,形式上,仍保留传统的讲授法或教师心血来潮的小活动、小测验甚至视频、段子、案例,没有将资源有效整合,学生参与感不足,枉费了性教育课程本身的吸引力。因此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创新迫不及待,发掘课程资源、改进适合大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极其重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寻求自我发展,发现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心理潜能。
(三)师资水平不完善,专业人员与资源不足
赵文君(2018)在“您的大学是否有专门的性心理健康教师”一问中,选择具有性心理健康教师的占24.54%,选择没有的占25.85%,选择不清楚的占49.63%。这一最近的研究也一方面表明,高校性教育教师难以达到学生的需求,专门从事性教育的教师不多或专业性不足,心理教师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存在感不强,咨询内容也多以个别心理咨询和较小范围的选修课为主,学校对性知识开发的途径较少,学生很难有获得性知识的有效途径。性教育读物、网络资源、网站建设等资源难以满足需求,没有全面系统地帮助学生自学的资源。
(四)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同感不高
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提高,渴望获得科学、健康的性知识,加深对性的理解,为之后的恋爱、生活奠定基础。但高校的宣传力度与实施过程零散化、不系统,受众面积狭小,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从环境中接触到性知识和性教育,对此不了解,没有参与感和认同感。有的学校虽然有性教育课程与资源配置,但没有扩大规模,渗透进学生的生活中,地位并不突出。尤其是在高校繁重的学业与就业压力下,学生本身对性的态度也出现了随意化的倾向,对传统的“性纯洁”观念发出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