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专业本科的教学研究,突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研究。就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上,王巍巍,仲伟合(2017:5)认为, 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首先,课程设置仍然是以传统的翻译课为主,偏重理论知识讲解,主要停留在翻译技巧的训练上,因此支撑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思辨能力提高的翻译课程有待设计开发。其次,《国标》对英语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是,培养能够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而这是传统翻译课程无法满足的,当前的翻译课程体系中缺乏能够反映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课程。最后,在毕业论文环节,由于缺乏研究方法等课程训练,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滑坡,与现实需求、专业实际脱节(王巍巍,仲伟合 2017:6)。此外,当前多数高校的毕业论文仅限于学术类论文,脱离现实需求(常俊跃,刘之攀 2015:54),翻译实践类的论文所占比例有待提高。
在翻译专业教学内容方面,侧重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两个方面研究。在课堂教学方面:首先是教材选择,当前的翻译教程内容大同小异,大多数是按照从词汇翻译、句子翻译到段落、篇章翻译的顺序编写,并依次罗列常用的翻译技巧、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这样的内容编排,学生往往只能学到孤立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却不知如何把这些翻译技巧和方法运用到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赵俊姝 2016:117)。其次在于译例选择,翻译教程中的译例年代久远、缺乏时代气息,且内容多为文学翻译。翻译练习选材方面:无固定主题、体系性差、无法实现主题知识和平行文本的积累(赵俊姝 2016:117)。
在教学方法上,赵俊姝(2016:117)指出,传统翻译教学大都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翻译结果为主导,对翻译学习过程重视不够,从而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缺乏对翻译过程的批判思考,结果往往导致学生对“参考译文”亦步亦趋、思想僵化,最后导致学习缺乏主动性。此外,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翻译课大多沿用语言教学的模式,采用“讲授翻译技巧 + 翻译练习”的教学方法(赵俊姝 2016:117)。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将大量时间用于讲解语言及语法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低下,学习效果欠佳。
在评价方式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命题方式单一。主要题型为句子和段落翻译,知识点覆盖过于狭窄。第二,考核内容单一。当前翻译课程考试侧重于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鲜少涉及。第三,批判思维训练未能体现(杨能 2018:56)。黄深源(2010)在“思辨缺席”一文中指出外语系的学生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并指出学生患“思辨缺席症”的原因和根除这种“疾病”的方法。翻译测试中应该加大对学生翻译思辨能力的训练。翻译课程考试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翻译水平、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评估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翻译课程考试的落脚点应该在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培养目标要求,适应翻译市场需求(杨能 20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