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思想
 
更新日期:2019-12-26   来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浏览次数:17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历史性任务。乡村农业应针对其发展的特点,本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历史性任务。乡村农业应针对其发展的特点,本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构建“乡村振兴”理论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可操作思路和具体实现路径。这对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化率年均增长约1个百分点。乡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以年均1000多万的规模大幅涌入城镇,“逃离式”地离开农村,结果乡村地区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乡村区域的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力资源瓶颈的制约。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乡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优势逐渐丧失。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迅速发展,在创新产业形态、拓展产业空间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特别是龙头企业与小农联动机制不健全等现象也日渐凸现。乡村产业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一方面,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要素交换不平等,农业农村难以获得平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乡村发展环境不优、农村产权制度不完善、经营机制不灵活、资源优势难以体现、集聚效应难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金融经历了几次重大改革,但也出现了农村金融单一扭曲的缓慢发展和城市金融现代化的综合高速发展并存的问题。农村金融发展缓慢,农村经济推动力严重不足,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方式落后,金融环境不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实现。“互联网+”模式对于中国农业现代化影响深远。一方面,“互联网+”促进了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组织化程度、降低了交易成本、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等,正成为打破小农经济制约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枷锁的利器。另一方面,“互联网+”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农地确权、农业技术推广、农村金融、农村管理等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正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然而中国乡村目前“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并不理想。本文正是基于以上问题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进行具体研究。
正确的乡村振兴战略应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这不仅关乎乡村繁荣,而且涉及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涵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各方面。这包括以人力资源、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农村金融以及“互联网+农业”为出发点,通过研读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并梳理现有的文献资料,在明确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现状,界定乡村振兴基本概念,明确总体目标,构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的理论框架,以此获得可操作层面的实施路径设计,进而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基本要求。如图1所示的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地图,对乡村振兴的相关要素及相互关系进行了综合梳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有相关政策的并行互动、互相支持。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思想

下一篇: 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思想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