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革命4.0时代的到来,新一代人工智能成为这一时期的代名词。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深度学习等越来越多创新型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下,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不仅带来了互联网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广泛应用,而且在各国的教育领域都掀起一股新的变革浪潮。我国近年来发展迅速,迫切需要创新型技术人才的支持。新型人工智能的出现,能立足于我国教育人口基数过大、难以统筹等特点,通过开辟新的教育空间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信息化与“互联网+”
1.信息化
20世纪60年代,美国成为了全球第一个迈入信息化社会的国家。直到1989年,我国才开始引进信息技术,中国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历程并不是很长,但国家对信息化发展一直格外重视。 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2015年5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致国际化教育信息大会的贺信中,明确表示中国将坚持不懈地推进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手段缩短城乡、区域之间的数字化差异,大力促进公平教育,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2016年6月,教育部研制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方向,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2017年1月,国务院制定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推动“互联网+教育”新业态发展;2018年4月,教育部为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从1989年的初次引进到2019年的再次革新,在这短短的三十年内,我国已经开启了信息化教育发展的新征程。新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加快信息化教育发展,不仅是我国在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我国构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2.“互联网+”
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并阐述了其对“互联网+”未来发展的看法,他认为“互联网+”将会在未来把世界打造成一个新的格局;2014年11月,李克强参加了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指出“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已经写入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题的政府报告中;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同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定义为“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尽管这份《指导意见》已经遍布了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电子商务、现在农业、智慧能源、惠普金融、高效物流、益民服务、绿色生态、便携交通、人工智能等十一个领域之多,但对于教育层面却并未涉及过多。
可以看出,“互联网+”尚在初级阶段,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推动不同产业发展的新型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一项以社会基础服务为主的传统行业,其变革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未来的政治经济和国家发展走向,因此,此时的“互联网+”在教育领域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二)“互联网+教育”与“智能+”教育
1.“互联网+教育”
首次将“互联网+教育”放到大众眼前始于2015年11月19日,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在“十三五”期间,“要把握‘互联网+’潮流,通过开放共享教育、科技资源,为创客、众创等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持,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教育公共服务”;随后,教育部下发了《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将“落实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国务院有关‘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宽带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等重大战略对人才培养等工作的部署,作为做好教育信息化统筹规划与指导、 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部署的重要任务。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为全国首个获得国家批准的“互联网+教育”示范区,这意味着“互联网+教育”正式与我国传统教育接轨,创建教育改革新模式。201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作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加大了对智能信息技术的使用。
这一时期,“互联网+教育”打破了原有教育的常态,带来了个性化、智能化、多样化的教育理念,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和多元评价方式,使优质资源共享、多学科整合、创新人才培养、终身学习等成为可能。
2.“智能+”教育
1956年,约翰·麦卡锡、马文·明斯基以及克劳德·香农等人在达特茅斯举行研讨会(DARTMOUTH CONFERENCE),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个名词的定义,即让机器拥有像人一样的某种能力——能通过思考和决策完成某项任务。时至今日,人工智能已经与现代化教育已经密不可分,成为每个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科技力量。为了加速教育现代的新征程,必须聚焦新时代的教育力量,转战人才培养的思维定型。基于此,在2017年7月,国务院便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教育培养人工智创新型人才的步伐;2017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力争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9年3月,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促进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智能+”理念首次提出。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使我国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应用发展迅速。
对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将其划分为三类,即智能教学系统(ITS)、教学机器人以及智能学习分析,背后蕴含的则是教师与学生的实践性教与学。随着学校与这三类人工智能教育手段的逐步融合,这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最根本的变化,学校不再是为未来职业做准备,而是真正为人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而准备。
纵览全局,不难看出在国家政策层面,更多的是把人工智能教育看做一种新型技术手段。以目前最火热的“互联网+教育”为例,因其将云计算、大数据、深度学习等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无疑是目前的人工智能教育中最出类拔萃的一种。尽管其在实施中相较于传统教育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却容易忽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而降低育人的功效,甚至存在着某些伦理性问题,需要进一步地论证和考究。在业界,“互联网+教育”早在国家相关政策出台以前便已进入预热阶段,其后更是如火如荼地发展。这种教育商业模式的出现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互联网+”的推广,但容易因其潜藏的商业价值而让某些企业过度包装,空有其表。总而言之,在这种“前有国家政策支持,后有教育企业融资”的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在实际运营中,应理性审视教育的本质,力图更便捷有效地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