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天赋与教育的关系
 
更新日期:2022-10-26   来源:   浏览次数:29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教育根基于人的发现,特别是人的天赋的发现,因为好的教育本乎于人的天赋。

 
 教育根基于人的发现,特别是人的天赋的发现,因为好的教育本乎于人的天赋。教育要发展人,首先应该正确认知人的天赋。《辞海》认为,天赋有两层意思:一是自然所赋予或生来具有的;二是天资。[i]根据辞海或相关辞书的定义,将天赋理解为个人与生俱来的、不可变更的自然禀赋,成为一种主流声音。

天赋思想源远流长,认知人的天赋,洞悉天赋的奥妙,揭示天赋的本相,必须统观天赋思想的历史生态,把握天赋思想的流变脉络。在哲学领域,唯理论和经验论坚持不同的天赋观或认识论。唯理论肯定天赋的前在性和必然性,认为“上帝创造我的时候把这个观念放在我的心里,就如同工匠把标记刻在他的作品上一样”[ii],如柏拉图的“回忆说”、奥古斯丁的“天赋记忆说”、笛卡尔的“天赋直观呈现说”等。经验论坚信人的一切知识皆为后天经验的结果、人的心灵是完完全全空白的,认为“凡在理智之中无不先在经验之中”,坚决反对天赋的前在性和必然性,坚定人们“不必借助于任何天赋的印象,就能够获得他们所拥有的全部知识”[iii],如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洛克的“白板说”、巴克莱的“物是观念的集合”等。洛克的《人类悟性论》以唯物论的见解,确定知识之起源并以坚决的态度,批判天赋观念论之谬误,认为“人的精神最初仿佛是一块干净的黑板,一张未经写字的白纸。由于我们感觉活动的结果,这一张纸内容就逐渐充满了生活。精神结果经验而取得了种种的表象。我们只能从经验中得到认识。经验是由两种观察而取得的:第一种观察之对象是外界事物(感觉);第二种观察之对象则是内部生活(反省)”[iv]

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天赋观无疑都是片面的,两者皆缺乏综合的视野:唯理论是一种片面强调人的理性作用的认识论学说,其观点遭到了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谟等经验论者的猛烈抨击,成为经验论者争相攻伐的“阿喀琉斯之踵”;经验论看到了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同时也过分地夸大了经验的作用。无数的经验或研究表明,天赋是客观存在的,人的天赋差异也是客观的,它“不以尧存,不以桀亡”,上帝也改变不了,“凡那些不可由视觉觉察到的由经验而来的力量、凡那些不可归结为机械规则的技能,均是某种遗传的天赋的结果”。

教育受制于人的天赋,而人的天赋又受制于遗传。天赋具有遗传性,即遗传是天赋存在的基础,也为教育的生发提供可能条件。本人认为,天赋是人的发展潜能或一切可发展性。天赋具有可塑性、可改变性、可生长性,这为教育功能的拓展和释放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无视或忽视人的天赋,教育将畸形发展,对个体的整个人生将无足轻重,甚或误导个体的人生旅程。无视或忽视人的天赋,天赋将变得可有可无,本乎天赋的教育与天赋将处于分裂或绝缘状态,彼此毫无相干,教育由此而成为不是立足于个体自然生长的低效劳动。

    人非生而知之,乃学而知之。人的一切知识乃至智慧源自后天的学习,源自人的可教性,源自人的潜能的发挥,源自人的可发展性的发展。人的天赋是一种潜在的可能,它们经由教育从潜在转化为现实,人也由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教育的生发内在地根基于人的天赋,内在地根基于人的发展潜能或一切可发展性。人若失去了发展的潜能或一切可发展性,那就不可教,也不可学,教育也就无意义了。人因为具有潜在的多种发展的可能,才具有可塑性、可教性、可生长性和可发展性。正因为人具有这种潜在的可能,教育才有存在的必要,也才有用武之地。也正因为人具有这种潜在的可能,教育才会耐心地去寻找人、发现人和引导人,才会竭力让自身成为一种培养人的“艺术”,而不至于异化为人的加工“工厂”。

 

上一篇: 天赋与教育的关系

下一篇: 天赋与教育的关系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