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浅谈综合素质评价与核心素养的区别
 
更新日期:2020-01-03   来源:当代教育科学   浏览次数:23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起因之不同综合素质评价是独具本土特色的,是针对我国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提出并逐步明晰起来的。它是针对教育实践中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而

 
(一)起因之不同
综合素质评价是独具本土特色的,是针对我国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提出并逐步明晰起来的。它是针对教育实践中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而提出的,正是为了改变单一的学生评价生态。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框架。2004年教育部颁布《指导意见》,这是第一次在文件中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目的是“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随后各地和学校组织开展了综合素质评价的试点探索。之后,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再到2014年11月,教育部颁布《意见》这一专门文件提出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正是由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片面性,政府才主导颁发各种文件,也使综合素质评价得到快速开展。而核心素养是学习域外的舶来品,它的提出是在全球化、信息化与知识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已经从过去表层的生产力水平竞争,转化为深层次的以人才为中心的竞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型的人才观逐渐形成,它要求未来的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具有21世纪核心素养的人,所以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世界各国提出核心素养有两大共同原因,其一是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的教育诉求与反思,其二是全球学力比较背景下的竞争压力。当今世界所有著名的核心素养研究框架,无论源自国际组织还是某个国家,均指向于21世纪公民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新特点和新需求。因此,“核心素养”的别称有“21世纪素养”( 21stcenturycompetences) 和“21世纪技能”( 21stcentury skills)等。而我国为把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颁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国内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有三个起因:一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三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时代亟需创新实践人才。核心素养正是受国外和国内对人才新要求的影响而提出来的。总之,综合素质评价是针对国内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和评价问题提出来的,而我国核心素养提出的原因主要有国外压力和国内新时代对不同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内涵之不同
综合素质评价和核心素养的内涵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关于两者的概念界定不同。在《意见》中,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体现了其主要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客观记录,为评价学生,进而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国内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林崇德教授及团队研制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表述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可知,官方认可的素养是品格和能力,其功能在于满足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是指重要的素养、共同或普遍的素养而不是全面的、具体的素养。由定义可以看出,核心素养不但因为针对学生而具有教育性,而且因为面向社会而具有价值性;不但因为指向学生是个体品质,而且因为联系社会也是一种社会品质;不但因为存在的稳态性而具有稳定性,而且因为能适应发展需要而具有发展性。因此,核心素养的本质属性是教育性和获得性的统一、内在性和必要性的统一、稳态性和适用性的统一、社会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核心素养相对于综合素质评价而言,更强调和凸显“核心”二字,也更注重那些为人的一生发展和未来生存所必需的能力和素质。核心素养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程度,更注重的是学生学会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关于两者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意见》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而核心素养的内容主要指的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的规定。它是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三个方面、六大核心素养和18个基本要点。三个方面分别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 “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分别包括了两个素养组成了六大素养即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分别包括三个基本点,由此组成18个基本点即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用于探索、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由此可见,核心素养在内容方面更多地体现新时代和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了时代性和发展性。概括而言,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如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以事实为依据,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评价,彰显时效性。而核心素养主要反映新时代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具时代性。
(三)重点之不同
综合素质评价的重点不同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综合素质评价是为了改变“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考试”的单一评价生态,侧重教育评价的范畴,而核心素养体现的是在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和发展趋势下回答“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解决的是“人才培养规格”问题,从根本上讲,作为一套育人目标体系,侧重教育目的范畴。另一方面,两者侧重的功能不同。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制度改革中“两依据,一参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一考定终身”现状,改变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由此可见,综合素质评价侧重的是评价改革。而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发展的“DAN”。2014年3月颁布了《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此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为课程内容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且能够引领教师课堂教学。比如2017年颁布的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就是为了落实核心素养和各学科核心素养。各学科核心素养帮助教师明确育人的目标,进而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因此,核心素养侧重于课程改革。总而言之,综合素质评价已经联动高考,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在考试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核心素养并没有直接与考试挂钩,而是作为课程标准的依据,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的确定提供重要参考。除此之外,核心素养着重指出学生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是指导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的方向性理念与实践性指标。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浅谈综合素质评价与核心素养的区别

下一篇: 浅谈综合素质评价与核心素养的区别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