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介入标记语相关研究
 
更新日期:2022-10-26   来源:   浏览次数:39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介入标记语(Engagement Markers)是二语学术写作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能够帮助作者与读者建立一种和谐互动的关系。

 
 介入标记语(Engagement Markers)是Hyland在其元话语的人际分类模式中提出的,属于互动式元话语二级分类的范畴,是指语篇中明显指向读者的语言手段,以吸引读者的注意或邀请他们参与文本。Hyland (2005b) 对互动式元话语进一步提出明确的分析框架,将其分为立场标记语(即模糊语、增强语、态度标记和自我提示语) 和介入标记语(即提问、读者人称、指令语、共享知识和插入语)。Hyland (2008)认为“使用介入标记主要有两个目的: 第一,通过第二人称代词和共同代表作者与读者的人称代词以及插入语的运用等,把读者视为参与者,充分满足了读者想被作者关注和接纳; 第二,作为修辞性手段帮助读者定位,在关键点上邀请读者参与对话,从而预期读者有可能持有的不同观点,引导他们作出特定的理解”。

在国外,对介入标记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语篇上,一般从跨文化,学科和体裁视角研究。比如(e.g. Crismore et al., 1993; Marandiy ,2003; Zarei&Mansoori, 2007)对介入标记语进行了跨文化研究,发现同一水平的学习者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对介入语的选择和使用是存在差异的。也有学者对介入标记语进行了跨学科和体裁研究。Swales 等人(1998)研究了介入标记语中的祈使动词,发现在十个学科学术论文中对祈使动词使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Hyland(2002b)探索介入标记语中的指令语在学术文章,教科书和二语学习者论文中使用,研究表明,指令语用于不同的写作目的,并表明在不同语体和学科中使用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异。Hyland(2005b) 通过学科间的论文比较,发现介入标记语是软学科英语学术语篇的语言特征之一。Hyland和Feng Jiang (2016) 研究了介入标记语四个学科在过去五十年的三个时期整体变化,发现介入标记语在不同学科的不同时期的使用是有起伏变化的,总体使用介入标记语是呈上升趋势。

然而,在国内,对介入标记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论文,广告用语,新闻报道等。国内对学术语篇中的介入标记语的研究是比较少的,周雅(2012) 基于中国学生硕士论文与专家论文,对二语学生在不同学科论文写作中使用介入标记语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徐昉(2013)对中国学习者本硕博阶段英语学位论文和国际核心期刊论文进行对比的分析,发现二语学术写作中读者人称、指令语、共享知识介入标记语在不同阶段使用它们时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陈新仁(2013)以书面性的中文印刷广告为研究对象,发现通过大量使用介入标记语,使社会话语展现了个人化特征。庞继贤和陈明瑶(2006)以Martin的评价系统为理论基础,探究了新闻访谈语类中元话语介入标记语的人际意义,使用介入标记语能够使采访者,受访者和电视观众之间关系和谐。

从上述对介入标记语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在国内,关于学习者二语学术写作介入标记语中的指令语、读者人称、共享知识的使用研究寥寥无几,为此,本文将深入探讨介入标记语中的指令语、读者人称、共享知识的使用特征。

 

上一篇: 介入标记语相关研究

下一篇: 介入标记语相关研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