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翻译授课内容的变化
 
更新日期:2020-01-03   来源:中国科技翻译   浏览次数:19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机器翻译指的是用计算机将一种源语言转化为另外一种源语言的过程。机器翻译的发展在美国自动语言处理顾问委员会对其十年发展的消

 
 1. 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
机器翻译指的是用计算机将一种源语言转化为另外一种源语言的过程。机器翻译的发展在美国自动语言处理顾问委员会对其十年发展的消极评价之后,经历了萌芽期,稳定期,迅速发展期和全球发展期。而机器翻译要真正达到全自动化高质量翻译,必须有人工的译后参加,也就是所谓的“译后编辑”。译后编辑是机器翻译的必要补充。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秘书长崔启亮认为译后编辑是通过人工和部分自动化方式增强机器翻译的输出,以满足特定质量目标的过程。国外Jeffrey Allen 也著有专门的文章介绍译后编辑的定义,类型,程度,原则,标准等。鉴于译后编辑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并且为实现MTI教育培养专业性目标的高度契合,笔者认为在授课内容设置上应该开设更多关于译后编辑的课程,来拓宽翻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参照国内外对于机器翻译的研究,在MTI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做译后编辑课程上的补充,这一方面在国内北京大学,南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大学也有专门的计算机编辑功能课程。译后编辑课程在授课内容上可以分为几个大的模块,包括“机器翻译发展介绍”“译前编辑”“译后编辑定义、原则及操作步骤”“机器翻译常见错误类型分析”“翻译行业发展现状”“译后编辑工具的使用”“文本类型概述”“译后编辑实践”“计算机编程学习”等。在国内大学的研究里面,已经有很多知名学者对于译后编辑有深入的研究,比如同济大学的李梅教授等。但是对于翻译技术中译后编辑的深入了解和研究还留有很多空白,这同样需要在日常师资培养中有多侧重,加强对于像Trados,Dejavu, Wordfast和SDLX等机器翻译工具的使用和推介。
2. 机器翻译与文本类型的关系
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科学和艺术是辩证统一的,而不应该是区别对待和对立的。机器翻译侧重于对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而翻译的艺术性在于其不断地创造性。机器翻译因其基于规则的语料库建设和翻译记忆功能而变得强大,可以实现对重复信息的迅速检索,提升翻译效率,减少初级简单的翻译工作。翻译文本在文本类型在宏观上可以分为非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首先,非文学翻译文本在现在社会中更多为应用型文本,包括科技类,军事类,医药类,旅游类,机械类,建筑类,法律类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语料分析软件越来越先进和简便,如谷歌翻译,百度云翻译软件等等,各种门类之间跨学科的趋势也在不断增强,与此相对应的各门类的语料库建设广泛而全面,但语料库建设还存在各种问题。在翻译师资培养中,结合应用文本类型的分析与当前现状,需结合机器翻译软件技术,加强对应用型平行文本语料库的分析,为企事业单位输送更多符合当代语言特点的翻译人才。当然不同的高校间可以有不同的专业侧重,这也需要不同的高校在师资培养方面有统一的规划。其次,文学翻译作为翻译文学的一部分,其文学题材也包含了小说,散文,诗歌等等。文学翻译重在于神似和创造性,其包含了丰富的意象,情感,暗示等,并且文学翻译中对于相同的一句话的解释很多时候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文学翻译存在一定的“不可译性”。这要求我们在翻译师资培训中,能帮助老师和学生界定好机器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应用场景,并且根据翻译目的,读者需求,市场需求,赞助商等制定不同的翻译策略,不要因为文学翻译的创作型而盲目排斥机器翻译,也不要因为机器翻译的规则性而失去文学翻译解读的广延性,做好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翻译研究走的更远。该结合上可以首先通过经典名著的源语文本和不同名家译本的分析对比,比如红楼梦的翻译或者水浒传的翻译,这也更加有利于文学翻译批评和文学语料库的建设,对于经典文学更好的“走出去”也会大有裨益,也适应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项目向国外输送翻译人才的需要。
3. 翻译软件的类型分析及优缺点探讨
伴随着语言服务业的发展,机器翻译软件层出不穷,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提供术语管理、翻译记忆检索等功能,这一部分极大地提升了翻译质量,也适应了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翻译工具可以大致分为大众翻译工具、汉化翻译工具、在线翻译工具、专业化的翻译工具等。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专业化的翻译工具中Trados、dejavu、传神等软件的应用,极大丰富和促进了术语库的发展及更新升级,也在不断为应用翻译的发展和拓展注入活力。翻译软件在大众推广的版本中,质量参差不齐,翻译质量也无法安全得到保证。例如,谷歌翻译和必应词典是翻译质量效果上较好的,而金山词霸和有道词典则给用户带来的满意度和体验感较差。除了词语选择和句法结构处理上翻译软件需要提升,对较难处理的从句及多重定语、复杂句子等的处理上也亟需优化。目前国内对翻译工具的培训和师资建设上问题较多,第一方面源自于课程设置,另一方面在于老师的专业背景对计算机操作和软件接受程度较弱。结合目前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发展,翻译教学和翻译师资建设更应注重加强人机交互模式的建设,加大培养语言服务发展中译后编辑人员的培养。
4. 机器翻译与翻译伦理
美国翻译家韦努蒂曾系统阐述过翻译伦理的问题,提出“差异性”伦理概念,旨在保护弱势文化。皮姆曾经将翻译伦理是以译者为中心,主要分为两个基本层面:一是对原著忠实;一是服务于翻译职业的伦理规范。翻译伦理一方面为促进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也是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机制。AI时代机器翻译的发展使得翻译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但是对译本在文化交流效果、译本的读者接受、译者的译后编辑校对等都提出了巨大要求。原著面向不同的读者群体,译本自然不可以向机器翻译操作的“千篇一律”,否则失去“差异性”和“异质性”的文化交流将会丧失传播魅力。机器翻译在当前的翻译职业中俨然也会创造巨大的市场价值和利益,翻译职业内部的利益协调也因为机器翻译工具的涉入而需要重新定义行业内部规范。机器翻译在应用题材的“忠实”上问题不大,但是在“通顺”及“文雅”上的翻译伦理上则尚需较长时间考究。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翻译授课内容的变化

下一篇: 翻译授课内容的变化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