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四人本主义思想对师幼互动中情感关怀的启示
 
更新日期:2020-01-06   来源:林区教学   浏览次数:19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倡培养完人,这种人不仅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还是有情感的、有创造力的人。为此,他的教育思想中对教师提出了三条基本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倡培养“完人”,这种人不仅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还是有情感的、有创造力的人。为此,他的教育思想中对教师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即“尊重”“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根据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原则和当前的现实情况,提出如下三条教育建议。
(一)树立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使之成为一种自觉性
师幼互动中,教师时常不经意地忽略或者伤害幼儿的感情,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心中没有科学的教育观念,或者说教育观念仅停留在认知层面,实际的教育行为并不依据这种观念来,出现了认知与行为的脱节状态。因此,幼儿教师要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1、了解幼儿
教师要与幼儿互动交流,其前提首先是要了解幼儿,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要乐于观察、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了解每位幼儿的兴趣需要、个性特征。不仅要了解他们身体发展的需要,更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尤其要关注他们情感方面的特殊需要。如内向型的幼儿与外向型的幼儿相比,可能需要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情感关怀和支持,这对增加他们的安全感、自信心有一定效果。
2、尊重幼儿
尊重孩子的兴趣需要,接纳、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喜好,而不要对他们喜欢事不屑一顾;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尽量用温柔亲切的语气与幼儿互动交流,而不用冷漠、生硬的语言对他们发出各种指令;对幼儿要耐心和细心,不能操之过急同时要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积极采用正面的方式如表扬、奖励等教育和引导幼儿,避免使用讽刺、恐吓、体罚等惩罚方式。
3、信任幼儿
师幼互动中,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幼儿、信任幼儿,相信他们的能力,相信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而不是对他们的能力总持怀疑态度,如明明孩子可以自己吃饭,教师担心他吃不好,于是给他喂饭。充分的相信、信任幼儿,就应放开束缚努力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自由、宽松、安全、充满关爱的环境,让他们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大胆尝试、主动探究、乐于相互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真诚对待幼儿
教师要以真实、诚恳的态度对待幼儿,不弄虚作假,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幼儿虽弱小,但已能根据已有的经验从言语、表情、动作、态度等方面判断别人对自己的真实态度。虚情假意,只会让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降低;相反,教师真诚的对待幼儿,会使幼儿更加信任、依赖教师,减少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这种信任感的增加,将会为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此外,教师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和影响幼儿,幼儿也会在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用这样的态度与人互动交流,有利于他们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5、积极关注幼儿
幼儿的心灵是敏感而脆弱的,他人无意中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可能就会在幼儿的心里留下痕迹,甚至对其性格、观念的形成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要提高教师对幼儿情感问题的敏感性,积极关注幼儿,要从孩子的眼神、细微的动作、语言中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以便及时发现他们的情感需要,给予必要的关心、呵护。
(二)磨练情感表达的艺术
在与幼儿互动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而且还要重视磨练自己情感表达的艺术性。教师情绪情感的传递和渗透可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态度、情绪等多种途径,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如与幼儿相处时要温柔、随和,教师要有一定的亲和力,且乐于主动与幼儿交流、分享,对幼儿遇到的问题能及时表达关心和关切。不仅如此,幼儿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孩子的需要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孩子的情感需要,并在适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
(三)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还有少部分教师出现道德失范的问题,如他们不能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幼儿,而是有选择偏好,他们经常使用恐吓、讽刺、体罚甚至是虐待的方式对待幼儿,这些问题会给幼儿的身心尤其是两人间的情感联系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师幼联系不紧密、师幼关系紧张的局面,最终将不利于良好师幼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要求幼儿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的修养,提升教师个人素养。让他们真正的明白和懂得幼儿是有情感需要的,成人要爱护和保护他们,多给他们情感上的关心、关爱。如此,教师与幼儿之间由积极情感串联的关系才能更加密切和稳定。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四人本主义思想对师幼互动中情感关怀的启示

下一篇: 四人本主义思想对师幼互动中情感关怀的启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