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竭陀国阿阇世王的护持供养下,摩诃迦叶于佛陀入灭当年就召集五百大比丘,于国都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修筑精舍,进行了首次集法藏。
这次结集中,在一些微细的戒律方面,摩诃迦叶和阿难产生了分歧。一些律典如《五分律》第30卷中,记载了在结集律藏时讨论了小小戒即微细戒问题,并强调了阿难的一些过失。可见,佛涅槃不久,僧团内部就因对戒律的认知不同而产生了一些分歧。不过,在大迦叶的主持下,与会比丘僧达成了共许,并没有影响僧团的和合。
此外,据真谛、玄奘及窥基的著述记载,大迦叶组织僧众结集时,以婆师波为首的数百千人在七叶窟西数十里外也举行了一次结集,称之为窟外结集,或者大众部结集,以区别于摩诃迦叶主持的窟内结集,或者上座部结集。《大唐西域记》云:“诸学、无学数百千人……欲报佛恩,当集法藏……而此结集,凡圣同会,因而谓之大众部。”窥基《异部宗轮论疏述记》中说:“佛初入灭,七叶岩中二部结集。界内即有迦叶波……界外亦有万数无学。”(大正藏第53册,573页下)真谛部执疏云:“此时乃有无量比丘来欲听法,迦叶不许令住界外,各自如法诵出三藏。有阿罗汉,念佛法恩念众生苦,自恒垂泪故名婆师婆,为大众主教授诸人。”(《大乘法苑义林章》大正藏45册,270页下)
这里的大众部、上座部并不同于第二次结集时因戒律分歧所形成的大众部、上座部。且学界对此窟外结集有颇多争议。然就情理而言,倒是完全可能。摩诃迦叶邀请的多是较为保守、谨遵佛说的上座长老,一些持异见的长老和注重对佛说发挥的比丘则被排除在外,如富罗那长老。不过,就这件事情本身来说,则标志着僧团分裂已经萌芽。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法传播越来越广,但是由于地域、语言、民族与风俗习惯的不同,僧众在经、律、论三藏上的分歧逐渐增多。当东方吠舍离地区比丘奉行“十事”戒律时,西方系上座长老耶舍认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与迫切性,并与之争论。但双方并不能达成一致,于是相约召集僧众辩论,遂有七百上座比丘结集之事,即第二次大结集。最后,八位德高望重的上座长老代表僧团认定十事不如律。毗舍离僧团也接受了此次羯磨会议的决议,认为收受金钱为不合法。《摩诃僧祇律》卷33云:“是中须钵者求钵、须衣者求衣、须药者求药,无有方便得求金银及钱,如是诸长老应当随顺学。”因此,此次结集的结果是僧团依旧维持了表面的和合。
然南传佛教史料如《岛王统史》记载,跋耆族内部有相当多的激进比丘对此次结集的结果非常不满,召集了上万僧众举行了他们自己的结集。为了与七百上座长老结集相区别,故称之为大众结集。《岛王统史》云:“为上座所放逐者,恶比丘跋耆等……集一万人,而为法之结集,故名大结集。”是,僧团的和合一味状态被打破,因律诤而分为上座与大众两部。但,此次分裂与其说是佛教僧团东西方部派的分裂,毋宁说是因“十事”如律与否而导致的分裂,而且,此时也没有形成经律论各具特色的佛教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