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阿育王对部派分裂的影响
 
更新日期:2020-01-07   来源:东南学术   浏览次数:34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关于阿育王的二三事阿育王是古印度史上最负盛名的帝王之一,但南北传佛教上关于阿育王的记载却有很多相悖之处。据南传佛教,历史上有黑白两个阿育王

 
1.关于阿育王的二三事
阿育王是古印度史上最负盛名的帝王之一,但南北传佛教上关于阿育王的记载却有很多相悖之处。据南传佛教,历史上有黑白两个阿育王,一是佛灭百年时的迦罗瓦尔那(又称黑阿育王);一是佛灭约二百年时的正法阿育王(又称白阿育王)。吕澂先生说:“佛灭一百一十年前后,摩揭陀正处于尸修那伽王朝最后一代的迦罗瓦尔那(俗称黑阿育,以与后来法阿育相区别)时期,那时吠舍离的比丘,违背原有教规,已出现向人乞钱的现象。”北传佛教认为只有一个阿育王,即孔雀王朝第三任国王,但前后两个时期分别获得了恶与善的称号。前期,阿育王为争夺王位、扩大领土,行事残暴,杀死了自己的99个异母兄弟姐妹以及很多反对他的人,由此获得了“恶阿育”的称号。战争和杀戮给阿育王带来了深深的痛苦和悔恨,于是他皈依了佛教,以善法来劝导民众,并与邻国建立和平友好关系,由此被称之为“正法阿育”。学界如印顺法师认同这种看法,“阿育王与兄争位,为了巩固政权,对政敌是不免残暴的,被称为‘旃陀罗阿育’”。“由于军民死亡的残酷事实,阿育王放弃征略,而改取和平友好的睦邻政策。对国内,也以‘法’——道德的善行来教导民众”,“因此,他又被称为‘法阿育’”。据南传佛教,第二次大结集与黑阿育王在位时间相重合,但并无其他史料相佐证此时有一国王为阿育王。因此本文采用汉传佛教所传只有一个阿育王的观点。阿育王即位年代离佛灭时间,据《异部宗轮论》说是百余年,同本异译《部执异论》明确说是116年,《善见律毗婆沙》的记载是118年。而南传之锡兰《大王统史》第四至五章则认为阿育王即位距佛涅槃时长为218年。南北传文献记述时间相差足有百年,但缺少足够史料支持,并不能够辨明其中的真伪。然阿育王在位的时间正是印度佛教僧团分裂的加剧期是毋容置疑的。
2. 阿育王对僧团的操控
阿育王在其众多石刻诏书中明确表达了他皈依了佛教。此后,阿育王在全国范围内修筑精舍与佛塔,并向王朝边鄙地区和邻国派遣高僧进行传教。“王语臣言:‘我所领八万四千国,遣人宣令,国起一寺。阿育王自作阿育王僧伽蓝。’”于是,佛教从一个地区性宗教发展成一个世界性的宗教的,进入到一个空前繁荣的境地。阿育王又拜请目犍连子帝须为帝师,并让其为儿子摩哂陀与女儿僧伽蜜剃度出家,请“目犍连子帝须为和尚,摩诃提婆为阿阇梨,授十戒,大德末阐提为阿阇梨,与具足戒。是时摩哂陀年满二十,即受具足戒……僧伽蜜多阿阇梨,名阿由波罗,和尚名昙摩波罗,是时僧伽蜜多年十八岁,度令出家。”其中,目犍连子帝须是优禅尼僧团的领袖,摩诃提婆主导着毗舍离僧团,末阐提为西北印度罽宾(即迦湿弥罗)地区僧团的开创者。这些都足以证明阿育王对佛教的友好态度,然而他的这些行为的真正目的却是为了控制佛教,为其王朝统治服务。
两次结集之后,佛教僧团因戒律方面的分歧,逐步分裂为注重经法传承的阿难系,与注重律戒传承的优波离系两大僧团。前者以阿难的弟子商那和修以及再传弟子忧波毱多(又优波崛多)为领袖,多传法于古印度北方及西北方,该僧团比丘多尊《杂阿含经》。而优波离系僧团后分为传法于东方毗舍离地区的僧团和传法于西南方优禅尼一带的僧团;前者多奉《增一阿含经》,后者则多尊《长阿含经》。这三大僧团所处区域、教化对象不同,甚而所用的语言也不一样。“所以在僧团中,不仅戒律方面形成了各种律部,在阿毗达磨方面也出现了不同的论说与针锋相对的观点,甚至也有独立的论著出现。”据《部执异论》记载:“佛世尊灭后,满一百年,譬如朗日隐頞悉多山。过百年后更十六年,有一大国名波咤梨弗多罗,王名阿输柯,王阎浮提,有大白盖覆一天下。如是时中大众破散,破散大众凡有四种:一大国众,二外边众,三多闻众,四大德众。”此时正为阿育王初登王位,大力护持佛法,并在王都华氏城修筑鸡园寺来供养十方僧众。尔时在华氏城聚集的佛教徒囊括了三大僧团的僧众。
阿育王与三大僧团的关系从其安排儿子摩哂陀出家就可看出一丝端倪。这样的安排显然有拉拢三大僧团,稳固王朝统治的目的在内。其中,或许因为近于王家,或许因为僧团人数众多势力庞大,又或许因为僧团弘法区域为王朝核心地等,相对于西北印度罽宾地区僧团,阿育王更为信赖和支持西南方优禅尼僧团与东方毗舍离僧团。而优禅尼僧团与王室关系更为亲密,声势逐渐超过毗舍离僧团,成为优波离系的正统。
此时,毗舍离僧团的摩诃提婆(即大天)以异于传统经法的五事异说(即后来的“大天五事”),即“余人染污衣,无明疑他度,圣道言所显,是诸佛正教”,来贬谪阿罗汉为有漏、不圆满,造成僧伽的论诤,引起了佛教思想上的很大混乱。大天比丘以“戒经中说,若欲灭诤依多人语”,得到了阿育王的大力支持。而“贤圣朋内耆年虽多而僧数少,大天朋内耆年虽少而众数多”,大天比丘取得了论诤的胜利。但上座“贤圣”欲舍鸡园寺而往他处的行为引起了阿育王的嗔恨之心,“王闻既瞋,便敕臣曰:‘宜皆引至殑伽河边,载以破船,中流坠溺,即验斯辈是圣是凡’”。于是,诸圣贤凌空而住,并以神力救助船中其他未得道者,乘空向西北罽宾而去。《善见律毗婆沙》记载,有异议的上座比丘则被阿育王下令斩杀了。“使臣往至寺中,白上座言:‘王有敕令,众僧和合说戒,而不顺从。’上座答言:‘诸善比丘,不与外道比丘共布萨,非不顺从。’于是臣从上座次第斩杀,次及王弟帝须而止。”锡兰《大史》也有相类似记载。散见于《三论玄义检幽集》中的《部执异论疏》,说是阿育王的王妃要使上座长老溺毙于恒河中,而诸比丘变现神通,飞空往罽宾国而去。
由于没有史料的佐证,现在已经无法得知到底是王妃还是阿育王下令驱逐五百异议比丘的。然而也不能说没有一定道理,即阿育王出于违抗王命的惩罚,其本人或尊其意的王妃下令以破船载乘阿难系摩偷罗僧众,并使僧众在中途沉溺于恒河之中,以此来隐藏杀害僧人的事实。然而,比丘们(拥有神通或者幸运)并未全部溺毙于恒河,为了远离王族的迫害,幸存僧众遂避难于远离华氏城的罽宾地区。这样的选择,应是出于罽宾地区的开教者末禅提(或摩田提)是王子摩哂陀的出家具足戒师,同时又自称是阿难弟子的缘故,以便得到罽宾僧团的保护和应有的尊重。阿育王藉由沉船杀僧的事实暴露于世间,但罽宾边鄙之地,王权难及。阿育王“复固请还”,而“僧皆辞命”。于是,阿育王为稳定佛教界,只得进行安抚,在罽宾地区建造僧院,供养这些遭难的僧众。
可以看出,在“五事异说”争论不休之时,阿育王为了稳固孔雀王朝的统治,加强对佛教的控制,以不同态度来对待几大僧团。一是扶植并控制亲近王族的优禅尼僧团,支持其作为优波离系传承的正统地位,安排自己的儿子拜该僧团领袖目犍连子帝须为师,并成为该僧团的接班人。二是拉拢又边缘化势力强大又毗邻王都的毗舍离僧团,该僧团的主导者树提陀娑作为优波离第三代弟子,是当时的佛教大德,却没有得到阿育王的尊崇和敬重。三是安抚边鄙之地的罽宾僧团。四是无情打压了反对“大天五事”的摩偷罗阿难系僧团,使其逃到罽宾地区,托庇于末阐提领导的僧团。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阿育王对部派分裂的影响

下一篇: 阿育王对部派分裂的影响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