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SCI影响因子及在科学界作为一种评价体系产生的影响
 
更新日期:2020-01-07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浏览次数:21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为有效了解SCI影响因子在科研机构及其相关人员的评价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关键在于以下几个问题。1.SCI影响因子涵义SCI(ScienceCitationIndex)即美

 
为有效了解SCI影响因子在科研机构及其相关人员的评价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关键在于以下几个问题。
1. SCI影响因子涵义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美国《科学引文索引》,1961年,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首次出版该期刊,这也是一部国际性的期刊引文索引,其中涉及的学科较广,比如自然科学、生物、农业、医学、技术以及行为科学等,其重点在于基础科学。鉴于其在收录期刊时采取了定量和定性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筛选,所以其现有的期刊大多为高质量的学科论文荟萃,几乎覆盖了全球影响力最大的科研成果,因此,SCI的研究成果等同于全球基础学科研究的顶级水准。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某期刊一篇论文平均被引用的次数,其本质是指某期刊在某一年被所有源刊物引证其发表于前两年的论文次数,与该期刊前两年所发表的源论文总数之间的比值 。通常来说,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意味着其中收载的文献被引用的次数就越多,引用率也就越高。
2. SCI影响因子应用中的争议
SCI影响因子作为评价考核高校科研人员、教师工作业绩评价体系是否合理,科学家各抒己见,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
其中,支持者表示在全球多个国家的科研成果评估中,SCI的地位已经获得了认可且无法被替代。在最近几年里,我国科研项目及其成果的评审越来越离不开SCI、影响因子这两种指标的应用,高校也用它作为教师、科研人员晋升职称、年终奖励、项目申报等过程中的关键评价指标,在科研、教学中起了导向作用。从客观层面上有效地鼓励了我国科学家及高校教师积极发表期刊文章,这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并发挥这种国际规章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切实丰富我国的科研成果,彰显出大国魅力与影响力。不容置疑的是,SCI数据作为评估论文数量及其影响力的指标,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
反对者认为盲目追逐SCI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1)客观上助长急功近利的科研态度,增加了潜在科研不端行为。(2)由于侧重点的原因,过高地用SCI作为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唯一标准,误导了科研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方向,浪费了大量研究经费。(3)过度追求SCI导致一些优秀论文并未发表在专业领域影响力较大的杂志上。(4)对于科研人员的能力评估不够全面。(5)非英语的期刊,即便水平高、质量好,也很难被收录进SCI,而且即使收录了,也IF值也不高。更有甚者,指出以SCI及其IF值为评价指标其实没有科学根据,这一问题不单单是滥用,而完全是误用。必须摒弃这一指标,另选合适的指标取而代之。如果过度的将SCI评价体系人为拔高,以其作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晋升职称、年终奖励、项目申报等的唯一标尺,就会事与愿违,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晏姓教师,不仅教学水平一流,且良好的师风品行更是深受同学们尊重,但仅仅因为没有发表SCI论文,直到去世时依旧是一名讲师。在他去世后的三天里,上海交大的校园BBS上就涌现了上千篇悼念该老师的文章,甚至还有学生自发筹款为其出版纪念文集[5]。
美国学者Alberts认为:(1)IF仅用于评审杂志,但很多论文作者将其用来评估并彰显自己的科研水平。(2)SCI的误用问题,导致某些期刊仅发表与热门话题有关的论文,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科研方向。(3)研究人员盲目跟随大众,导致其很少致力于创新性研究。SCI数据库中非英文刊物的影响力被弱化,但不同的学科所吸引的关注人群也是不同的,因而其刊物数量也有不小的差异。由此可知,SCI影响因子并不是没有缺陷的,更非完全绝对的。虽然现阶段国际上尚未出现能够超越SCI影响因子并得到广泛认可与接受的评估方式,但影响因子也可作为评价期刊论文整体质量的一项指标,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有效综合SCI评价指标与其类似的评价体系等。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SCI影响因子及在科学界作为一种评价体系产生的影响

下一篇: SCI影响因子及在科学界作为一种评价体系产生的影响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