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移民管理信息化建设”、“边检信息化”、“出入境信息化”和“外国人管理信息化”等关键词对相关文献开展检索,发现其中与“移民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文献中硕博论文、期刊论文,大都是国内水利工程以及国内移民、搬迁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的研究,与笔者研究的“国际移民管理”不能相提并论,一直以来,由于我国是非传统的移民国家,移民管理概念在我国出现较晚,信息化建设更为滞后,综观现有文献,相关研究以外国人管理、出入境管理、边检为侧重点,散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情报警务等方面,我国“国际移民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研究仍存在理论上的缺口。
张惠德、刘晓月(2011年)认为,外国人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可以分为两个模块:外部和内部网络信息建设。内网信息化建设又分为:边检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和出入境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围绕“让遵纪守法的外国人享受便捷的服务, 让违法乱纪的外国人寸步难行”加强外国人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理念已经成为提高外国人管理工作效益、降低行政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意味着实现外国人管理的工作流程化、数据共享网络化、信息交换查控自动化和科学指挥决策,不仅可以为来华外国人提供优质良好的服务, 同时可以让公安机关及其他相关部门及时准确掌握来华外国人动态, 使外国人管理工作更便捷、更高效、更科学。
张惠德(2012年)认为,外国人管理的信息化是情报驱动式警务模式的积极应用。具体而言,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环境在外国人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建立信息应用系统,使信息采集、流转、传输、利用集约高效,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高外国人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
曾凡诚(2016年)主张推出公安出入境“三位加一体”大数据工程和“互联网+”电子政务品牌行动,力图探索激活国际移民业务数据流动性的方法,从而产生新的服务和价值。他建议将移民业务融入“互联网+”行动计划,利用互联网+电子政务品牌实现“互联网+”便捷益民服务和警务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
刘全胜(2018)认为坚持问题导向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健康、科学发展的关键。跨越“中等信息化陷阱”应跳出“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用信息化装点门面”的误区,进一步加快各警种技术之间的融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新材料等新技术成果,培养开放联合的生态体系,夯实可持续化发展的基础,使科技信息化真正成为提高公安机关战斗力的核心要素和公安工作发展的核心动力。
胡黎阳认为,外国人管理证件呈现智能化趋势,而在华外国人身份证件滞后于信息化社会,难以适应日益庞大的外管工作量,大数据采集任务艰巨。随着出入境统一信息平台的逐步搭建,国家移民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各数据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华外国人身份证件智能化改革时机已经成熟。借鉴域外经验,结合自身国情,兼顾管理和服务两大目标,从科学分类、便捷程序、严格审核、丰富功能、提升技术等方面有序推进在华外国人身份证件智能化改革。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边防检查工作中信息化建设的文章,例如章颉的《大数据时代的边检信息化研究》、邓晓鹏的《浅谈信息化技术在边防检查工作当中的应用》等理论和实践研究给本文提供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帮助,但移民管理信息化建设涉及到的多个环节、多个方面仅从当前的文献研究来看,还没有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分析。
综上所述,当前移民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化建设分散在边检、出入境、外国人信息化的管理中,各自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致力于管控和服务我国的出入移民群体。一方面,以情报驱动警务模式,为公安、民政、法院等各部门提供全面详细的信息和数据,增强移民管控能力。另一方面,打造出入境互联网政务品牌,服务便利移民,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但由于移民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滞后,部门机构还有待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及时转变理念和思维,加强沟通联系,加深警地合作,从而提高移民管理的工作效率。鉴于此,笔者认为从多维角度研究我国移民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对警务一体化管理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