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北京若干所综合高校的田野调查,在课程方面,主要有几类较为突出,这几类课程共同成为当下高校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音乐艺术门类方面,它们各自的课程主体性体现出了不同视角的人文知识内容。
其一,艺术本体论课程建设。这一模块较为注重艺术本身的技能性,主张以艺术本体为中心,通过艺术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深刻体验艺术。它的人文性特点更多的在于历史长度的知识性掌握。技术性观念,体现在建立音乐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旋律是如何运动的,这种观念超越了对声音的形象化描述,不再纠结于音乐“讲述了什么”“描绘了什么画面”,而是把音响的运动形态,模拟为物体的动态运动,以动画的方式呈现,把不可视性的乐音组合运动,转化为可视可感的直观的机械运动。正如意大利音乐思想家福比尼所谈到的那样,“音乐的高不可攀,其实是因为音乐与其他艺术的不同,音乐借助技术和乐器,器乐语言赋予音乐神秘性;其次,乐音不同于文字表达,文字有指向,而乐音看似呈现了一个极其丰富的世界然而却是什么都没有说。”
其二,艺术鉴赏类模块。注重审美体验 的引领,通过课程中的鉴赏体验设置,特别是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进行审美培养与提升。毋庸置疑,音乐是一门关于聆听的技术。技术观念的确立,必然穿插了对乐谱的有效分析,连带着对于认知旋律、节奏、调式、和声系统的基本能力会贯穿进对乐谱的精细解读中,这种教育模式,其实是将技术性的问题融合在听觉感受中,将感性的情绪与直观音响构造的有机结合。因此,在今天的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在理解音乐本身具有技术性的属性之外,音乐鉴赏活动才具有了一定的审美性。这种审美也超越了情感表达,提升到音乐作品与作曲家时代背景的串联思维,进入理解什么是音乐的美,以及音乐美的变迁过程,音乐审美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不同文化中呈现出的人文景象,从而形成艺术教育的人文性解读。
其三,艺术新兴产业发展的模块建设,这一模块更加具有时代性,关注当下,比如注重互联网对于艺术的发酵作用,通过网络教学等现代媒体手段运用更加关注学生的反思性意识。在文化产业市场迅速发展的时代下,伴随着文化创意、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运用,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也会勾连出不同艺术背景下的产业发展现状。
其四,艺术的社会功能性。这一模块的艺术课程更多的注重艺术社会实践,往往主张艺术课程与社会公共文虎服务机构的对接与运用。清华大学的公共音乐教育具有自己的特色,没有固定的班级,只有固定的课程,关注艺术的时代性和文化行,强调在艺术发展史和文化背景中考察音乐现象,对音乐对赏析,已经超越对音乐本体的分析,进入到音乐功能性和音乐社会性的领域,因此,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多元文化诉求才能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