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资本论》创作时期:马克思“美好生活”思想至臻成熟
 
更新日期:2020-01-09   来源:科学社会主义   浏览次数:22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市场批判是实现美好生活的经济逻辑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已经成为的主导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固有的弊端,如优胜劣汰、两极分化

 
(一)市场批判是实现“美好生活”的经济逻辑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已经成为的主导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固有的弊端,如优胜劣汰、两极分化等问题不仅没有得到缓解,相反与私有制的结合更加催生了诸如道德滑坡、环境污染、拜物教等社会矛盾,尤其是“资本异化”现象,更加引人注目,从而提出了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设想,建构了实现“美好生活”的经济制度。
一方面,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一切社会关系表现出以“资本”为核心的逻辑怪圈,人类生活内容严重受制于资本逻辑。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消费、流动、交换等生产环节都为资本所操控,人类的一切生活、生产、活动等也为资本所控制。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不断运用资本进行开拓,“创造一个不断扩大的流通范围”“把更多的地点创造为生产地点”,“在一切地点把生产变成由资本推动的生产”,创造了“普遍的产业,即剩余劳动”“创造出一个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体系”,把全人类卷入到资本的活动的牢笼。资本家无限追求资本增值的欲望导致了资本变异,“它竭力把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又使劳动时间成为财富的唯一尺度和源泉”,其目的主观不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本利润,通过相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实际绝对减少了工人自由时间,限制“个人在艺术、科学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工人必须全身心投入到资本创造,而无暇顾及劳动能力、兴趣爱好等的培养与发展,把生活变成单调的、无趣的、强制性的资本服务劳动。
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一切市场行为都异化了,人类生活行为严重受到资本逻辑干扰。马克思指出,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其渗透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方面面,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到商品倾向的影响。在商品生产领域,劳动变成了资本家榨取人民血汗获取剩余价值的活动;在商品交换流通领域,“没有任何不可让渡的东西”“也不存在任何高贵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因为任何东西都可以通过货币而占有”。在商品生产与消费之外的领域,市场意识形态同样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市场行为的趋利性引发了经济外部性和经济内部性问题;市场思维导致的拜金主义倾向、极端利益化倾向等,进一步引发了道德滑坡问题、市场心理畸形、社会矛盾叠加等,人类生活的实践充斥着金钱味和铜臭味,恶化了美好生活的渊源。
因此,人类美好生活的实现必须坚持“市场批判”逻辑,彻底消除影响人民生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消除“资本异化”“类异化”,或是“废除市场”,或是改变原有市场形态,“金钱将变成无用之物”“私有制将自行灭亡”,从而废除市场机体阻碍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天然缺陷”。
(二)共享发展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实践逻辑
马克思认为,人类“美好生活”的本质是回归人类自然活动的自由性和实践活动本质属性,而“异化劳动”则是限制了人的本质自由的生命活动的主要环节,其不仅限制“个人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也限制了“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广阔的余地”可能,限制了“美好生活”的实现的基础和主体。为此,马克思提出了共享发展思想,把共享发展作为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环节。但马克思并没有直接运用共享发展的概念,而是运用了“社会享受”“社会活动”“共建共享”等概念,把实现人类生产活动和享受活动结合起来,建构了人类“美好生活”实现的核心理论。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明确指出,“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萌生了其共享发展思想的理论萌芽。在其后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中,马克思逐渐完善并丰富了这种共享发展的理论内涵,真正把人类社会活动回归到自然实践状态。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资本论》创作时期:马克思“美好生活”思想至臻成熟

下一篇: 《资本论》创作时期:马克思“美好生活”思想至臻成熟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