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获得一种心理满足感。通过每天一段时间阅读的仪式化打卡行为,会让参与者获得一种充实满足感。在笔者访谈的20位阅读打卡人士中,超过一半的人回顾前段时间的打卡实践内心有一种满足感,L从事新媒体行业,他说如果不参加这个活动,他的业余时间肯定是在追剧和刷手机中荒废了。根据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人年人均阅读量为不超过10本,四成以上成年人自认阅读量少。因此,新的时代背景下,大众不仅面临着生活焦虑和经济焦虑,还有一种“知识焦虑”,而读书是缓解知识焦虑的一种低成本方式,不管是长时间的浸入式阅读,还是碎片化阅读,都能让人心理获得一种满足感,觉得当日没有虚度,自己在不断进步。
(2)在虚拟网络中构建出一个“正面”的自我形象。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镜中我”的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微信朋友圈就是一个虚拟的社会交往互动网络,用户通过在朋友圈阅读打卡这一行为,提供一个别人观察、评价自我的镜子。读书在整个社会是能给人以正面评价的符号,大众对于读书多的人历来有众多溢美之词,如“腹有诗书气自华”、“学富五车”等等成语。因此,一个经常读书的人,社会人际网络中通常能获得更多正面的评价,为他树立更多正面的形象,被采访的J在访谈时说起,当她在朋友圈分享阅读打卡时,经常还能看到领导的“点赞”。一个具有良好“人设”的人,通常能在社会中、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多的资源,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或是社会声誉。
(3)短期内提升个人精神文化水平。2017 年在国务院法制办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中,计划将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战略。每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必提的一个关键词。分享到朋友圈的阅读书目,总体来说是经过“把关人”筛选出来的书目,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对于人的学识和精神文化的提升有一定促进作用。此外,对于愿意在朋友圈分享阅读打卡的用户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分享的多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观点,通过每天碎片式地阅读学习,也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所进步。就笔者观察来看,朋友圈的阅读打卡内容多是外语学习,语言的学习过程本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每天一段时间的学习,不仅可以保持外语水平的进步,还能拓展自己的国际化思维。
(4)快餐化和仪式化的阅读缺乏个人的深度思考。就笔者曾经参与过的薄荷阅读100天阅读3-5本英文名著的体验来看,参与活动的100天过程中,有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打卡的仪式而进行打卡行为,对于当天的内容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所以导致在100天结束后,真正感觉到的收获并没有商家宣传地效果显著。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快餐式阅读,只能算是一种“浅阅读”,它让人们对于知识的了解流于表面,没有读者个人的深度思考,只看一本书的片段最终只能是缺乏对整本书的一个全方位把握。长此以往,当读者养成了快餐式阅读的习惯,可能导致深度思考能力的缺乏,最终只能人云亦云,错过自己大脑里产生真知灼见的机会。因此,笔者认为这种朋友圈分享打卡的快餐式阅读不能够代替有深度的长阅读,真正地阅读应沉下心来,深入地与作者对话和交流。